What's happening in Intra Asia

 

Eng

繁體

简体

如何建立“好鄰居”形象?中日韓面臨挑戰

圍繞著東海(East China Sea)而坐落的,是三個時常爭吵不休的國家------中國、韓國和日本。在這三個國家的環繞下,東海仿佛幾乎成了一片只有這三個“鄰居”共享的“庭院”。目前,中國是世界上第二大的經濟體;日本排名第三,僅次於中國;而韓國則是過去50年以來,全球最偉大的經濟奇跡之一。

無論是優點還是缺點,這三國彼此之間都有著太多的相似之處。並且,已經有大量事實證明,這三國對彼此都懷有深刻的仇恨。這是一份因為70多年前所發生的事情而結下的仇恨,雖然,如今大部分的當事人辭世已有多時,可是直到今天,這份仇恨仍然根深蒂固。

英國廣播公司國際頻道(BBC World Service)在2014年所做的一項全球民意調查顯示,在日本,認為中國國家形象正面的民眾占比只有3%,而持負面看法的民眾比例則達到了73%之多,這讓日本成為了世界上對中國印象最差的國家。而在中國,對日本國家形象持積極態度的民眾只占5%,而消極評價的比例更是高達90%,這也使得中國成為了全球對日本印象最差的國家。

同樣在2014年,總部位於美國華盛頓的獨立民意調查機構及智庫------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re)所開展的一項調查顯示,日本有85%的民眾擔憂,本國與中國以及其他鄰國之間的領土爭端,最終會引發軍事衝突。且不論日本,中國對於本國國內臺灣和香港地區的分離主義勢力,也在持續展示出軍事威脅。

不過,即便兩國之間存在著爭端,中國和日本也還是在不斷尋求改善彼此關係的。雙方均表示,未來將會把目光聚焦在共同推動兩國關係的健康穩定發展之上,並且也釋放出願意讓兩國關係“重回正軌”的信號。

中日兩國已經開始了在一系列領域內的合作,其中包括促進全球貿易發展;推動亞洲地區經濟活動的增長;在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上攜手合作;並且建立起海事及航空領域的通信系統,以便改善和加強溝通聯絡。在2018年,中日雙方還承諾將會進一步深化兩國的關係,並且也在中美貿易戰的問題上達成了共識。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表示:“中日兩國關係已經在朝著顯著改善的方向發展”。

雖然,中日關係出現了回暖的趨勢,但是另一邊廂,日韓關係則面臨著更大的困難與挑戰。早前在7月,日本對韓國實施貿易制裁,限制向韓國出口在智能手機和電視機顯示器及半導體的製造過程中所需要的3種材料。此舉造成了雙方關係的緊張態勢進一步加劇。

日本之所以會對韓國實施貿易制裁,是源自於1910至1945年,日本殖民統治朝鮮半島期間,日本企業曾經強征數百萬名朝鮮半島居民,送往日本充當勞工。去年10月,韓國大法院(即最高法院)作出終審判決,要求涉事的日本企業三菱重工賠償強征勞工的受害者。而日本政府則認為,根據兩國在1965年所簽訂的《日韓請求權協定》,類似的索賠問題“已經解決”,並於今年6月要求韓國成立第三國仲裁委員會,針對該問題進行討論,且在7月份之前給予答覆。但是,韓國一方表示不接受日方的要求,並且在截止時間到來後,仍未向日方給出答覆。

這些遭日本強征的韓國勞工,最早曾經在日本提起索賠訴訟,但最終敗訴,後來又於2005年在韓國再次提起訴訟,但一審、二審均告敗訴。而之所以屢屢敗訴,其中一個關鍵的原因,就在於日韓兩國在1965年恢復邦交時所簽署的《日韓請求權協定》。該協定的全稱是《日本與大韓民國關於財產及請求權相關問題的解決以及經濟合作的協定》,其中規定日本向韓國提供5億美元的經濟援助,並且雙方確認“關於兩締約國及國民(含法人)的財產、權利和利益以及兩締約國及國民之間的請求權的問題”得到“完全和最終解決”。

直到2012年,韓國大法院推翻二審判決併發回重審,本案才迎來了轉機。韓國大法院認為,《日韓請求權協定》是國與國之間的協議,並不妨礙原告的個人請求權,因此對這些遭受日本強征勞工的受害者的索賠權給予支持。然而,日本政府與日方被告則堅稱,依據《日韓請求權協定》,韓國勞工的請求權問題已經得到解決,因此原告無權再向日方索賠。

除了與日本之間的“恩怨糾葛”剪不斷,理還亂之外,韓國現在也正面臨著來自中國方面的影響。中美兩國是韓國最大的兩個貿易夥伴,並且,出口在韓國GDP當中所占的比重相當大,超過了50%。而如今,中美兩國爆發了貿易戰,這對於韓國未來的貿易和經濟必然會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或許,貿易戰會為韓國帶來一些有利因素,但不利因素無疑更令韓國憂心忡忡。

目前,對於韓國而言,最大的憂慮莫過於被中美貿易戰“拖下水”。韓國的經濟以出口貿易為重要支柱,因此對於外部需求的任何變化和衝擊都格外敏感。

另一方面,從貿易戰這面鏡子當中,韓國仿佛看到了自己。由於韓國的出口產品種類與中國的十分相似,比如鋼材和電子產品等,所以韓國也擔憂,美國針對中國進口產品所實施的貿易壁壘和關稅,將來有一天也會落到他們自己的頭上。

與此同時,美國總統特朗普認為,中韓兩國政府都有通過操控匯率的手段來達到擴大出口的目的的嫌疑。因此,在特朗普的眼裡,來自韓國的進口產品與來自中國的一樣,都是反傾銷稅的主要徵收目標。

更有甚者,如果未來中美貿易紛爭的局勢進一步升級,演變成為一場範圍覆蓋全球的超大型貿易戰的話,韓國這種以出口為導向的經濟,更是有可能會陷入增長停滯的泥沼。

比方說,若是今後,中國、美國和歐洲都被捲入貿易戰當中,並且彼此相互放出加征關稅的“大招”,那麼全球貿易量的萎縮幅度預計將會達到6%左右。

而假如上述猜測變成現實,韓國未來也許將承受高達36.7億美元的巨額損失。這相當於該國2017年全年出口總值的6.4%。實際上,單單是中美兩國之間的貿易戰,就已經很有可能會擾亂韓國經濟的正常發展,如果貿易戰的規模擴大至全球,那對於韓國的衝擊之大自然更不用說。

不過,中美貿易戰除了會為韓國帶來一些“挑戰”之外,也會為該國創造出一些“機遇”,而善於把握機會,便能夠讓該國從中獲益。目前,韓國是擁有著一些優勢的,其中一個就是,該國與中國和美國都分別簽訂了自由貿易協定。

而由於與中美雙方都簽訂了自由貿易協定,因此,現在中美爆發貿易戰,這對於韓國而言反而意味著一次良機------一個有望在未來促進本國貿易增長和經濟發展的機會。這是因為,韓國可以籍此充當起中美之間的“中間人”的角色,在貿易戰之中為兩國的貿易提供一個雖然迂回,但是卻可以規避關稅的途徑。

舉個例子,來自中國的原材料和半成品,可以透過這種方式先出口至韓國,並且在當地進行加工或是組裝,最終製成成品,這樣就能夠使一項本應是產自於中國的產品,搖身一變成為原產地是韓國的產品。並且,當該產品進口至美國市場時,這樣的過程也是完全符合進口協議的。

此外,在2017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表講話,表示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同時會拓展對外貿易,推進貿易強國,並且將實行高水平的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大幅度放寬市場准入,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保護外商投資合法權益。這意味著中國將會對外國投資進一步開放市場。而這對於韓國來說也是一個契機,韓國或許可以借此機會擴大在中國市場的投資。

再者,其他一些國家,如美國和歐洲等,在與中國就簽訂雙邊投資協定(Bilateral Investment Treaty,BIT)而進行的談判上,進度極其緩慢,多年來始終沒有取得實質性突破。而韓國可以把握時機,成為未來中國市場開放和自由程度更上一層樓後的第一批外國投資者。

當然,這些都是純屬假設。往日,中國曾經在國際社會上廣泛獲得過各方的好感,而現在,世界各國卻眼見著中國的態度和立場變得日益強硬。在這種情況下,除非中國能夠“發動攻勢”,主動迎合國際社會,並且真正地贏得一批國家的歡心,否則,中國或許將難以再次如同過去一般在國際社會上獲得青睞。

自從鄧小平提出改革開放,實施一系列的經濟改革措施,使中國走上追求自由市場的發展道路,實現經濟不斷騰飛以來,中國政府在發展上一直秉承著自由與開放的精神。在締造經濟奇跡的過程裡,中國與往日毛澤東清教徒式的馬克思主義之間的聯繫也在逐漸弱化,並且與過去政府對國家實施全面控制的做法也在漸行漸遠。不過如今,這種曾經弱化了的聯繫,似乎又有了復興和強化的跡象,而政府對於國家和民眾各方各面的控制,似乎也在逐步收緊和加強,比如推出建立“社會信用體系”等的措施。在2018年,中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又通過了憲法修正案,取消了中國國家主席的任期限制。與此同時,中國在國際社會上的姿態也在不斷變得強硬起來,並影響了與一些國家的關係。

未來,中日韓這三個鄰國在攜手合作、各取所需的同時,彼此之間的矛盾和疑慮也將仍舊持續下去。今後,面臨著來自中國的軍事威脅,日本加強軍事武裝的趨勢或許會日趨明顯,而韓國也會向美國,以及多元化的民主制度日益靠攏。可見,目前能夠消除這三個“鄰居”之間的隔閡與猜忌的好辦法,依然是無處可尋。


* - 表示必填寫
就中國而言,儘管該國政府在本國境內可以輕鬆實現“輿論引導”,但是在境外,控制輿情就並非那麼簡單的事情了。在這種情況下,未來中國若是想要在國際社會上建立起正面的“國家形象”,你認為存在著哪些挑戰?

* 訊息:

* 電郵:  

 

Intra Asia Trade Specialists

Nippon Express (HK) Co., Ltd.
Visible & Strategic Logistic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