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后脱欧时代”:脱欧谈判难题未解
对于英国人来说,英国与欧洲的唯一共同之处,就是基本上都是白人与基督教徒,除此之外,他们从未觉得自己是“欧洲人”。即使是英国的国教------英国圣公会(the Church of England),虽然作为新教的一个派系,但是与新教相比,除了不属于天主教体系、拥有与天主教几乎相同的宗教仪式和典礼,而只是不承认罗马教宗地位的特点以外,其余之处也不尽相同。
英国直到1973年才加入欧洲,这当时被称为“欧洲经济共同体”(European Economic Community,EEC)。欧洲经济共同体被视为一个关税同盟,仅此而已。只有偏激而缺乏理智的人,才会将其视为欧洲企图统一各国,建立联邦制国家,并把英国变成欧洲一个“省份”的“阴谋”。
客观来说,在英国,支持加入并留在欧盟作为一种社会发展方向的人里面,既有反对君主制度的人,也有对国家缺乏忠诚的人。而“吃公粮”的人当中,无论是高级国家公务员,还是领取国家福利的草根平民,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支持留欧。因为从短期来看,留欧至少对他们意味着还能继续轻松地领取政府的福利。而大型企业,由于不仅在商业层面上,更是在制度层面上与欧洲建立了错综复杂而根深蒂固的联系,他们担忧任何的社会动荡和分裂都会造成经济上的倒退,因此,他们更愿意选择继续与欧洲这个他们已经熟悉的“魔鬼”呆在一起,而不是脱欧并被迫面对一个他们一无所知的未来。
不过,尽管支持留欧的选民,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一如既往地拥有强大的影响力,可是他们在数量上仍然不足以构成“大多数”。相当于欧盟的“政府内阁”,只不过是未经选举的欧盟委员会(European Commission),在“欧洲晴雨表”(Eurobarometer)民意调查------一个长期跟踪欧洲各国对欧盟民意的调查中发现,在英国受访者当中,足有64%之多的人,完全不认为自己是“欧洲人”,而仅仅是“英国人”。而首先把自己视为一个“英国人”,其次才是一个“欧洲人”的受访者,仅占31%。
这项民意调查在整个欧盟范围内进行。而在欧洲,那些大多数国民唯独将自身视作是本国人、并且对欧洲身份的认同感非常低,甚至乎完全没有共鸣的少数几个国家里面,英国是其中之一,并且这类英国国民占全英受访者总数的比例高达三分之二。
除了英国,塞浦路斯和希腊也是欧洲为数不多的几个多数国民仅认同自己的国籍身份的国家。但是在这两个国家,这类国民的比例只是勉强达到大多数,并不像英国一样占压倒性的比例。而在光谱的另一端,德国仅有25%的国民只把自己视为德国人,而绝大多数的国民都认同自己是欧洲人。在卢森堡,这类国民只有17%。西班牙的比例在28%,比利时有31%,法国为36%,波兰是42%,奥地利达43%,爱尔兰同样也是43%。
虽然到了去年6月23日,英国举行脱欧公投的日子,支持脱欧的英国国民比例已经收窄到了只有52%,而支持留欧的国民比例则扩大到了48%,但脱欧派依然占据了大多数。公投结果出炉之后,反对脱欧的时任英国首相卡梅伦(David Cameron)便立即辞去了首相职务,而特蕾莎·梅(Theresa May)则继任成为新的英国首相,并宣布会尽快启动英国脱欧程序。
不过迄今为止,英国的脱欧进程基本上难以用“快”来形容。首轮按照《里斯本条约》第50条所进行的脱欧谈判,直到今年6月19日才正式开始。谈判双方同意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以针对公民权利、财政清算,以及其他的脱欧事务进行讨论。
接下来就是为期数月“唇枪舌剑”的脱欧谈判。而预计在2019年4月,英国将会最终完成脱欧程序。目前,各类报刊媒体的焦点都放在“硬脱欧”和“软脱欧”将会造成的结果之上。有些媒体甚至表面上是为“软脱欧”而辩护,但实际上却是在寻求与欧盟达成“和解”。大伦敦都市圈的居民,他们投了留欧一票,不过他们的主要着眼点在于商业利益,他们所关注的脱欧后的“前景”,大体上只是集中在今后几个季度之内,这是因为他们担心英国脱欧会造成市场动荡。而在人口稀少的苏格兰和北爱尔兰,这些领取政府福利的人口多得不成比例的地区,这里的居民也支持留欧,因为这样他们就能够继续轻松地领取政府福利。
但是,在人口更为稠密,而居民也更有“上进心”的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这里的居民则选择了脱欧。他们担心继续留在欧盟会有大批的穆斯林难民涌入英国,同时也忧虑欧盟体系会削弱他们的民选政府在自身立法上的控制权。
然而,在脱欧的“快车道”上,还存在着两大障碍:第一,英国需要向欧盟支付的“分手费”,这仍然是脱欧谈判中的“老大难”问题;第二,英国和欧盟今后的贸易关系。
欧盟一方的谈判代表心里深知,在英国脱欧公投的结果当中,脱欧派和留欧派的票数其实相差无几。因此,怀着英国的多数民意也许会从脱欧反转为留欧的希望,欧盟方面已经下定决心,要把这场谈判整得“要多艰难有多艰难”。
脱欧“分手费”到底会有多少,依然悬而未决。一年前,伦敦的《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曾经报道,根据欧盟的首席谈判代表米歇尔·巴尼耶(Michel Barnier)所说,欧盟委员会打算向英国索取600亿欧元(约合720亿美元)的脱欧费用。而在今年2月,总部设于伦敦的智库------欧洲改革中心(Centre for European Reform)又预计,“分手费”可能会在253亿欧元左右。而最近,《金融时报》又根据一个大约在910亿至1,130亿欧元之间的总支付费用数字估算出,英国的净支付“分手费”也许在555亿欧元。
这些计算所根据的是英国“亏欠”欧盟的款项,以及其中可以抵消的项目。最低的估算结果------250亿欧元,是在把英国应该对欧盟承担的义务最小化,并且把英国的应得利益最大化的基础上计算出来的。而最高的估算结果------750亿欧元,则是把英国对欧盟承担的责任最大化,而将其应得利益最小化之后计算出来的。
英国对欧盟所承担的义务,其名目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英国承诺为欧盟财政预算支付的份额、养老金、或有负债(contingent liabilities),以及其他成本。
英国在欧盟财政预算中应该承担的份额,是争议的一个焦点。当前欧盟的财政预算周期是2014到2020年,而英国的脱欧程序将会在2019年4月完成。这样,欧盟的预算周期比英国正式脱离欧盟的时间点,还要多出一年。因此,英国只愿意向欧盟按照预算支付截至2019年4月的款项,而欧盟则坚持要求英国支付整个财政预算周期的款项。
其次,养老金也是一个争议点。英国先前承诺过会承担欧盟公务员的养老金份额,现在,英国计划只为在欧盟政府工作的英国人支付他们的养老金。而由于在欧盟工作的英国官员实际上并不多,因此这种做法可以大大减少英国的应付“账单”。不过欧盟对此表示反对。
再者,或有负债也是一个问题。这指的是特殊情况下所引发的额外支出,比如乌克兰若是在欧盟债务上发生违约时的情况。而欧盟对此提出的最新解决方案就是:为这类难以确定的潜在风险一次性支付一笔总费用------而其计算结果是92亿欧元。
而一直以来都惧怕任何变化,当然也害怕英国和欧盟之间会发生变故的英国港口和航运界,其业内一些企业高层提醒政府,为期仅有两年的脱欧过渡期,并不足以保证英国和欧盟能够协商并达成“无摩擦”贸易。
代表英国海事和航运业的英国海事协会(Maritime UK),其主席丁格尔(David Dingle)表示,对于未来的前景感到“非常紧张不安”,并且对于英国政府威胁要“硬脱欧”,不接受任何妥协,因而把价值60亿欧元的英国航运业置于“险境”之中,感到十分忧虑。
丁格尔表示,他的担忧是源自于,英国和欧盟之间是否能够及时地建立起新的海关申报系统,从而防止港口和陆上交通由于报关问题而造成严重拥堵。
在一个情况通报会上,丁格尔指出,英国税务海关总署(Her Majesty's Revenue and Customs)足足花了10年的时间,才建立起当今最新的海关申报系统,而这个系统还要到今年10月才正式启用。他的言下之意即是,脱欧后若是要重新建立一个新的报关系统,耗费的时间绝对不在少数。
让英国的货运业忧心忡忡的,是惯常的标准化商业运作流程,未来将不复存在。在这种运作模式下,英国航运业已经走过了40多个年头,大家都习以为常了。而如果你的年纪现在还没有到60多岁,那么你肯定没有见过除了现在这种运作流程以外的模式,这样,你就很有可能会对当下这个国际贸易市场环境感到担忧。因为在目前这个国际贸易市场中,“丛林法则”似乎已经越来越占上风,面对日益严重的贸易保护主义,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ganisation)却越发无力抵抗,他们的规则越来越遭到无视。
前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拉米(Pascal Lamy),将脱欧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分成了三类:比较容易解决的一类、解决起来稍微复杂的一类,以及非常棘手、难以解决的一类。
他表示,创建一份自由贸易协定是个非常简单的事情,基本上不怎么需要花脑子思考。而为了让提供一体化供应链服务的企业能够降低成本,自由贸易协定中一般都会包含零关税优惠。
然而,美国政府和欧盟当局在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定(Transatlantic Trade and Investment Partnership,TTIP,即美欧双边自由贸易协定)上的谈判,因为技术标准的不同而遭遇“搁浅”,这便是一个说明要达成自由贸易协定实际上十分困难的典型例子。在很大程度上,技术标准已经取代关税,成为了新的贸易壁垒。在时下的贸易谈判中,技术标准才是“重头戏”。
因此,英国和欧盟的谈判可谓道阻且长。但是,英国想要逃离欧盟“魔爪”的决心是十分强烈的。即使是如今一些教育程度低下、对于他们本国的历史和传统几乎没有什么认识的英国人,也表露出了不愿意成为欧洲一部分的意识,就正如欧盟的民意调查结果所显示出来的一样。
英国人对于英式的自由主义心存一份傲气,而对于欧洲也有着一份不信任感。他们知道,“人身保护令”(habeas corpus)、“陪审制”(trail by jury)和“无罪推定原则”(presumption of innocence),这些才是英国法律的理念,而这些理念已经深深地融入了他们的风俗习惯,甚至早于被称为“现代民主基石”的英国《大宪章》(Magna Carta)在1215年获得王室御准(Royal Assent)。因此,对于欧洲这种仅用寥寥几个随时都能被解除撤销职务的欧盟官员,就轻易取代了他们的权利和自由的机制,英国人的不信任感是相当浓厚的。
英国文豪莎士比亚在历史剧《理查二世》中,形容英国是一座“统于一尊的岛屿”,是一颗“镶嵌在银色的海水之中的宝石”,那海水就像是“一道沿屋的壕沟,杜绝了宵小的觊觎”。而由上可见,对于英国这座岛屿、这颗“宝石”,绝大多数的英国人还是会力求保全,而宁可选择一条艰难,但却能够通往与其他自由独立的国家一样的新生活的道路。
为免读者认为这样的说法过于“梦幻”和理想化,在此提醒大家记住,挪威和瑞士也是拒绝加入欧盟的两个国家,但这两者状态却也并未因为这个决定而变得更差。
在全球人均收入最高的十大国家排名中,挪威和瑞士均榜上有名。排名位于这两者之上的,只有卢森堡、圣马力诺(San Marino),以及盛产石油的几个国家,如卡塔尔、文莱和科威特。相比之下,英国的人均收入在全球排名第25,而在欧洲排名第13。
虽然,英国当前的失业率已经降到了十年以来的新低,远低于欧盟的平均失业率,但挪威和瑞士的失业率比英国还要更低一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