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s happening in Europe

 

Eng

繁體

简体

民粹主义崛起 欧盟如何应对

目前,欧洲的民粹主义正在日益抬头,并且有不断扩张的趋势。而据称,这其中既有来自于左翼的势力,也有来自于右翼的势力。不过,无论是“左”还是“右”,这些原本立场不同的人们,现在都集结到了一起,为求实现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反对如今这个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不受他们“待见”的“建制派”(establishment)。

右翼人士当中以较为年长的纳税人居多,具体而言是中老年男人和他们的妻子------也就是传统的家庭单元。他们不愿意事事受到国家的监管和干预,希望能够摆脱政府的控制。而左翼群体里则大多数都是年轻人,尤其是单身女性。与右翼相反,他们将国家视作犹如他们的父母或是丈夫,认为国家理应为他们的衣食住行提供保障,应该负责“养活”他们。

民粹主义势力的不断扩张,未来很有可能将会重塑整个欧洲,并且还会改变和打破目前的供求关系平衡,从而为国际贸易带来巨大的冲击和深远的影响。今后,一个日益“去监管化”(deregulation)的新时代将会来临。尽管,现有的建制派官僚已经和私营企业巨头和大财团实现了联手,但是在这个新时代之下,他们的日子也不会好过,就连他们自己都已经预见到了这一点。不过,奉行右翼民粹主义,是绝对不会带领社会走向光明未来的,相反还会使前景陷入更加黑暗的境地。

至于左翼民粹主义,即便他们能够在选举当中胜出,他们所取得的成功,或许也就是仅限于选举本身而已。这是因为,无论是哪一派,不管他们在选举之中取得了多么高的票数,多么耀眼的成绩,在随后上台执政时,他们肯定会发现,民众要求国家和政府提供的援助,规模是如此的惊人,而这样庞大的需求仿佛就是一个无底洞,哪怕经济表现再怎么理想,也是无法满足的。到了最后,为了满足这部分人的需求,连另一部分纳税人向国家缴纳的税金也会被政府花光。国库耗竭之后,严格的监管和沉重的赋税,会损害生产要素和劳动积极性,这样社会生产必定会陷入停顿。

英国人已经作出了选择,全民公投决定要退出欧盟。而英国决心逃离欧盟的想法,很可能也是欧洲大陆上其他一些国家的念头。事实上,欧洲有不少人认为,欧盟的“规矩”太多了,他们希望在发展的道路上可以少一些限制,多一些自由。二战后的香港、德国和日本,就是极佳的例证。当时,由于实行“放任”政策的关系,这几个国家在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上都实现了腾飞。

脱欧以后,英国的私营领域将有望重新迎来生机与活力。而在英吉利海峡的对岸,一个民粹主义开始盛行的欧洲大陆,当地的中小型企业为了今后在竞争时,能够与英国企业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未来他们要求欧盟取消诸多监管限制和规则条框的呼声,或许将会越来越高。

不过,这种局面势必会为建制派官僚所谴责非难。这些官僚早就已经警告过,在一个去监管化的环境下,社会将会失去国家与政府的保护,而这样的结果,就是商业大战的爆发。然而,商业大战将会有助于淘汰那些效率低下,但是却受到官僚机构所保护的企业,最终有利于整个行业的发展。当然,在残酷的商业战争下,一些“悲惨”故事的发生在所难免,可是,这样的代价所换来的,将会是一个发展得更快更强劲的欧洲,同时对全世界的贸易也会带来利好。

当前,欧盟的方针政策充斥着一股阴柔之气,处处以关怀和分享为优先,强调资源的再分配,排斥和限制竞争,厌恶“决胜负”、“定输赢”的想法。这对于欧盟的发展是一种掣肘和羁绊。未来,随着欧洲逐渐摆脱这样的“软弱”做派,在这片大陆上或许将会出现一个类似于“让欧洲再次伟大”这样的充满阳刚气概的口号,就像美国总统特朗普的竞选时的标语一样。

总的来说,“左”“右”是有别的,甚至是相互对立。右翼的主张是追求自由,追求成长,而左翼的想法则是寻求平等,寻求庇护和安全。可是有时候,即便是这对立的双方也会联手,汇聚成庞大的群体,发动大规模骚乱,就正如法国的“黄背心”运动。这场骚乱最初是因为大众对燃油价格持续高涨的不满而起,可是却反映出了法国城市精英分子,与无分“左”“右”的普通民众之间所存在的巨大的鸿沟。

在2018年,为了表达对于油价持续上升以及对总统马克龙(Emmanuel Macron)政府调高燃油税的不满,法国有人在网上发起了一场请愿活动,并得到了将近100万个签名支持,随后,大规模的示威抗议活动便在全国范围内爆发,且不满的对象扩大到了生活成本居高不下,以及政府的税收改革使大部分负担落到了工薪阶层和中产阶级身上。

参与“黄背心”运动的人,其立场跨度之大,涵盖了整个政治光谱的两端。一次民意调查的结果显示,在抗议的人士当中,把选票投给了中间偏左的法国总统马克龙的人,只是寥寥可数,然而,给极右或是极左派别候选人投票的人士,为数可是不少。

可以说,“黄背心”运动当中大多数的参与者,都是寻求摆脱沉重国家负担的“阳刚硬朗”之人。公平地说一句,长达40年以来,女性“阴柔软弱”的形象已经得到了太多的“照顾”与“呵护”,以至于这简直像是一种对男性“坚定果敢”风格的歧视。而政府官僚机构里恰恰是充斥着许多这种“温吞”与“怯弱”的角色。

这个问题很少会被拿到台面上来公开讨论。与性别的有关的一切主张和言论,无论是什么形式,统统都会被标签为“仇恨言论”,并且有可能会招致重罚。这种标签成功让公众的过激讨论冷却下来,可是与此同时,社会也在日益变得容不下意见观点的多元化,能够为人接受的声音,只剩下了一种。

在这样的环境下,一个人仅仅是因为被其他人控诉有罪,也可能会真的变得有罪起来。因此,那些真正支持言论自由的人们,想打破和终结这个效率低下,而又充满了各种监管规定和条条框框的官僚机构,那就不是什么出人意表的事情了。在美国,打破各种繁琐多余的规则,切实提高效率,一直是特朗普总统的支持者们的呼声。而大西洋对岸的英国,在以现任首相约翰逊(Boris Johnson)为首的一个对商业友好的政府的带领下,则已经开始着手摆脱欧盟的控制了。现在,不管是大西洋西岸的美国,还是东岸的英国,国家政府在放松监管减少干预上,都有着大致相同的看法。而类似的趋势未来在欧洲大陆也有望不断扩大。

其实,像马克思主义者一般,习惯性地将资产阶级的商业利益与劳动阶层对立起来,认为商业利益与劳动者之间就必然存在着冲突,这并不太正确。而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这在一方面,是一场“大企业”(big business)和“大政府”(big government)之间的“战争”,而在另一方面,也是一场普通纳税人和中小型企业之间的“战争”。在美国,这又被称为是代表企业巨头和大财团的“华尔街”(Wall Street)和代表草根老百姓的城镇“商业街”(译注:Main Street,美国许多城市或乡村,尤其是小城镇,往往会有一条主要的零售商业街,是当地人的购物和社交中心)之间的冲突。实际上,这是自由与管制之间的冲突,是渴望放任发展,和希望加强干预之间的冲突,是“左”和“右”意识形态之间的冲突。说到此,有些人甚至可能追忆起里根(Ronald Reagan)担任美国总统,而撒切尔(Margaret Thatcher)担任英国首相的时代。当时,英美两国政府暗下里达成了共识,决心要终结与对立阵营苏联之间的冷战。

如今,像过去那样“硬核”的冷战已经不复存在,但是一场新的“不太冷”的对峙,也可以称作是文化上的战争,却已经持续了40年之久。讽刺的是,在这场新的对立冲突里,你会发现,大企业并不是站在人们所普遍认为的支持放松限制的一方,反而是站在了支持政府不断收紧监管,加强控制的那一方,比方说环保上的限制与规定。企业巨头与政府出资支持的环保游说团体之间的这种“联盟”,看似有违常理,可是,这两者其实有着共同的目的,那就是抬高企业的守法成本。而一旦守法成本飙升,规模较小的企业势必会难以承受。

中小型企业距离破产倒闭常常就只有一步之遥。他们难以获得银行的贷款,因为在银行眼里,中小企的经营风险高,哪怕肯向他们授予贷款,贷款的条件也会十分苛刻,对他们不利。如果再加上政府收紧监管规定,提高守法成本,那么中小企就的生存环境就必然会变得更加恶劣。而他们一旦倒闭,原先他们所占有的市场份额,就等于拱手让给了业内的企业巨头。作为例证,在航运业内,我们就已经看到,一些大型航运企业竟然联合起来,呼吁联合国收紧环保上的相关规定,或者是坚持要求银行只给那些实行了碳排放减少计划,甚至是完全实现零排放的企业发放贷款。

环保规定的最大支持者,反倒是那些最为远离乡村、远离自然的富裕精英阶层,而不是农民、渔民、牧民、矿工等这些“靠山靠海吃饭”的草根阶层。在这些最贴近自然,依赖自然为生的人们眼里,自然界是可供开采利用的资源,而并非仅仅是乡村田园风景区,予以适当的保护是可以的,但不能过度保护。

在英国,随着国会里的疑欧情绪以及不满和抱怨的声音不断加大,时任保守党党魁兼英国首相卡梅伦(David Cameron)为了兑现2015年英国大选时的承诺,决定提早在2016年举行决定英国是否继续留在欧盟的全民公投。虽然,卡梅伦本身属于支持留欧的一派,主张“英国留欧更强大”(Britain Stronger in Europe),而这个口号后来也成为了留欧派竞选组织的官方名称。

英国脱欧的经历,与特朗普竞选美国总统的过程颇有几分相似。当时,来自媒体、学术圈子和政府官员铺天盖地的宣传报道,都一面倒地认为留欧派必定会取得最终胜利,而任何与此相反的观点意见,都会遭到这些阵营的大肆嘲讽。然而,最后的结果却是,更多的民众选择将选票投给了脱欧派。事实上,恐惧才是驱使留欧派想要让英国留在欧盟的真正动力,而英国国内也将留欧派的言论和宣传,称作是在“玩恐吓”(Project Fear)。无论是包括英格兰银行(Bank of England)在内的金融业,还是包括财政部官员在内的政府,都是留欧派的支持者。他们预言,如果民众投票让英国离开欧盟,那么后果将会不堪设想,形如“天塌”。可是,当52%的多数民众真的把票投给了脱欧以后,“天”不仅没有“塌”,在脱欧公投结果出炉的数周之后,英国的经济形势甚至比欧洲其他所有国家都更加欣欣向荣。相反,作为欧盟领头羊的德国,在经济上则不断地走下坡路。

在卡梅伦辞职之后,特蕾莎·梅(Theresa May)接任了保守党党魁及英国首相的位置。特蕾莎·梅实际上属于留欧派,可是却主持着英国的脱欧大局。新的内阁在带领英国脱欧之上缺乏坚定的决心与动力,再加上面对一个充满“敌意”的国会,特蕾莎·梅为了加强对英国脱欧谈判的掌控,寻求解散国会提前大选,并且得到了下议院的高票数通过。本来,根据英国的“定期国会法”(Fixed Term Parliaments Act),首相失去了动用皇家特权解散国会提前改选的权力,国会在五年任期届满大选之前才能解散,而不得另行解散,除非是下议院以三分之二的多数票同意,才允许解散国会提前大选。

此前,民意调查显示,特蕾莎·梅的支持率大幅领先,这也是她决定作出这一“豪赌”的原因。而留欧派或许暗地里希望,这个在脱欧问题上不够坚决的政府,假使能够一直在位的话,脱欧的方案便一直得不到通过,那么英国就可以一直留在欧盟。

然而,本次提前大选最终证明特蕾莎·梅是在“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事与愿违,特蕾莎·梅爆冷落败,大选后其地位变得更加脆弱。更多的脱欧派获得议席,挤掉了留欧派的位置。

所以,如今英国的问题已经不再是“留欧”还是“脱欧”,而是变成了将会如何脱欧,是“软脱欧”,还是“软脱欧”。今后,英国究竟是会与欧盟签订协议,还是将按照世界贸易组织(WTO)的规则来与欧盟国家进行贸易,目前仍然不得而知。但是,无论英国与欧盟是成功达成协议“软脱欧”,还是无协议“硬脱欧”,英国都会在2021年1月1日正式脱离欧盟。

而肯定的是,脱欧之后的英国将需要变得比过去更加有竞争力才行。虽然,脱欧眼下会带来不少麻烦与痛苦,但是在未来,英国的发展形势将有望变得越发蓬勃和繁荣。而假如事实的确如此,那么这种现象将会在欧洲大陆上激发更多国家走上与英国相同的道路------要么寻求摆脱欧盟这个官僚体系的诸多控制,要么甚至直接寻求脱离欧盟。

* - 表示必填写
你认为,英国脱欧对于贸易将会有何影响?脱欧对于大多数民众而言是好事,还是坏事?你认为,未来是否会有更多的欧洲国家与英国一样,寻求脱离欧盟?

* 讯息:

* 电邮:  

 

Europe Trade Specialists

Globelink Int'l Freight Forwarding (HK) Ltd.
In Unity, We Link The Globe!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