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对特朗普美中贸易谈判成效给个赞?难!
早前在位于深圳举办的“2018 泛太平洋海运亚洲大会”(TPM Asia Conference)上,一家主要进口中国建筑材料的大型美国进口商的负责人,接受了《香港船务公报》(Shipping Gazette)有关中美贸易战的采访。然而,在采访时,这位负责人却不时神色慌张地顾盼四周------他显然是不愿意让自己本国的同胞听见从他的口中说出任何一句关于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好话。
虽然,这位负责人接受采访的地点并不是在美国,而只是中国南方的一个城市,但是尽管如此,在面对着“是否认为特朗普大举炮轰中国贸易措施的做法,会对美国企业有利”这样的问题时,回答起来也还是需要冒相当大的“风险”的。
稍后,在会议间隔的茶歇时间里,确认过并保证周围不会有人听到他所发表的意见之后,这位负责人才小心警惕地“冒险”透露出了一句真心话:“是的,他(特朗普)所说的一些话的确不是毫无道理的……”
不过,这位负责人的话音还没有落下,另外一位美国来的参会代表就已经瞧见了他,向他挥手招呼,并迎上来与他热情地问候:“嘿,比尔,我好几年都没见着你啦!”
这两人你来我往地寒暄,越聊越起劲。最后,比尔匆匆忙忙地对采访记者冷淡应付了两句,便结束了本次采访。
今时今日,即便是在航运业内,无论什么议题,只要触及“政治正确”这个范畴的边界,就似乎等于步入了一个受社交规则支配和统治的疆域。今天,“政治正确”的适用范围进一步扩大,已经不再单单局限于一般的性别平等和环境保护等领域。而在牵涉到“政治正确”的议题上,能够被社会所接纳的观点和声音,往往只有一种。
一旦某个情况与“政治正确”发生了纠葛,那么,客观公正地对这种情况进行评价,或者衡量其中的利与弊,再据此做出接受或拒绝某个建议的决定,都会变得非常困难,甚至近乎于不可能。在“政治正确”因素的“搅和”下,人们与其说是会根据事实来作出判断和决策,倒不如说是会先看看发表意见和看法的都是些什么人,然后再根据这个人的名声和威望来决定到底是该表示赞同还是反对。
美国国内的政治圈,无论是民主党还是共和党,对于整个国家政府体系的稳定,因为政府关门,以及联邦机构的政策近乎遭到逆转等问题而受到威胁,均感到十分忧虑不安。甚至,由于对这种状况感到相当不满,他们已经不再相信由特朗普所掌控的白宫,还能够制定出什么有益于本国的政策,即便是对华贸易政策也被他们一并否定。哪怕这些政策和措施很显然是可以为美国赢得利益的,他们的双眼也已经被愤怒所遮蔽,而照样视若无睹。
不过,曾经在美国驻北京大使馆担任宏观经济和国内政策研究部门主管的安迪·罗斯曼(Andy Rothman)认为,中美两国很可能在今年夏天之前就会结束贸易战。
然而,即使最终的“战果”反映出,特朗普在贸易战当中的确是取得了优势的,美国国内的舆论也必定不会接受这种所谓的“胜局”,甚至连“胜利”的可能性也会予以否定。而只有当特朗普陷入了失利的境地,反映出他的执政是多么失败和不济时,舆论才会安然接受这个事实,哪怕这样的后果对于所有人来说,不管是特朗普的支持者还是反对者也好,都是灾难性的。
先将此撇开不谈,现在还是有越来越多的专家认为,在未来数月之内,中美双方就会在贸易协商中达成协议,以作为贸易战的短期解决方案。而曾经身为美国外交人员和中国策略研究专家的罗斯曼,也抱有相同的看法。
罗斯曼此前在美国外交部的工作生涯足有17年之久,其研究主要聚焦于中国,而现在的他正任职投资策略分析顾问。他指出,中美两国为了尽快解决各自国内的经济问题,将会加快脚步以摆脱贸易纷争,因此,贸易战很可能在今年夏天之前就会落幕。
由于贸易战的影响,中国目前正面临着经济放缓,而这样的态势已经开始在其国内地区增长数据上反映出来了。另一边厢,在美国,由于联邦政府已经停摆多时,为本国经济带来了冲击,并且情况还有持续下去的势头,因此该国的股票市场表现也不甚理想。
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已经准备好与美国方面进行会谈了。事实上,在贸易战冲击的影响下,中美双方各自国内的经济指标都已经开始显现出颓势,因此两国都希望陷入胶着的贸易谈判能够取得进展。
在上世纪90年代,美国政府与中国政府曾经就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ganisation,WTO)的问题进行谈判,而罗斯曼则是美国政府代表团的一员。可见,他对于中美经贸关系的了解程度之深,是鲜少有人能企及的。
“既然,现在中美双方都已经愿意坐下来严肃认真地谈一谈了,那么,只要谈判能够朝着达成协议的目标迈进,美国就没有理由还要走回头路,继续对中国的进口产品加征更多的关税”,罗斯曼说道。
而曾经在美国总统小布什(George W. Bush)的治下担任美国贸易代表,并曾任世界银行(World Bank)行长的罗伯特·佐利克(Robert Zoellick),也认同这样的观点。佐利克在接受香港《南华早报》(South China Morning Post)的采访时表示,中美两国将有望很快在贸易谈判上达成协议。
但是,佐利克指出,这种协议只会是一种“一物换一物”性质的交易。此外,他还暗示,即使双方达成了协议,也并不会解决中国经济内部所长期存在的结构性问题。
如今的政治圈里充斥着盲目与偏颇。假如观点不一致的各方都能够抛弃成见,站在中立的角度、公正的立场,秉承以所有人的利益为依归的原则,客观地运用常识常理对实际情况加以分析,这对于辨清真正的形势将会是很有助益的。过去,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就是以发生在巴尔干半岛的一件相比之下可谓微不足道的刺杀事件为导火索,最终引发了一场惨绝人寰的战争。而一战之前的欧洲,却是处于一个被称为“美好年代”(Belle Epoche)的前所未有的黄金时期,和平安定,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文化艺术也日臻繁盛。这样的景象,不是恰如我们当下所处的时代吗?如果仅仅是因为彼此小小的怨恨与对立,而置天下万千民众的福祉于不顾,最终在未来酿成苦果,这不得不说是一种令人捶胸扼腕的遗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