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對特朗普美中貿易談判成效給個贊?難!
早前在位於深圳舉辦的“2018 泛太平洋海運亞洲大會”(TPM Asia Conference)上,一家主要進口中國建築材料的大型美國進口商的負責人,接受了《香港船務公報》(Shipping Gazette)有關中美貿易戰的採訪。然而,在採訪時,這位負責人卻不時神色慌張地顧盼四周------他顯然是不願意讓自己本國的同胞聽見從他的口中說出任何一句關於美國總統特朗普的好話。
雖然,這位負責人接受採訪的地點並不是在美國,而只是中國南方的一個城市,但是儘管如此,在面對著“是否認為特朗普大舉炮轟中國貿易措施的做法,會對美國企業有利”這樣的問題時,回答起來也還是需要冒相當大的“風險”的。
稍後,在會議間隔的茶歇時間裡,確認過並保證周圍不會有人聽到他所發表的意見之後,這位負責人才小心警惕地“冒險”透露出了一句真心話:“是的,他(特朗普)所說的一些話的確不是毫無道理的……”
不過,這位負責人的話音還沒有落下,另外一位美國來的參會代表就已經瞧見了他,向他揮手招呼,並迎上來與他熱情地問候:“嘿,比爾,我好幾年都沒見著你啦!”

|
|
珠三角經濟地位日增 欲與美國矽谷試比高
不管是在加拿大的蒙特利爾還是澳洲的墨爾本,在南非的開普敦還是德國的科隆,一位女士在商店裡所購買的產品,很可能絕大部分都產自於世界上最大的一個城市聚集區。這個區域囊括了多個彼此有著緊密合作關係的城市,南至香港,北至廣州,跨度達70英里,這就是中國的珠江三角洲。
就在不久以前,上述情形還是屬一種常態,不過現在,這種情況也許已經發生了變化。而假使在這些商店裡所購買的物品,不再是大部分產自於珠江三角洲,那也是因為,一位女士在商店裡最常購買的東西,絕大多數都是服裝飾品。過去,全球大部分的成衣製品都是在地處中國沿海的珠三角所製造的。而如今,由於中國沿海地區的生產成本不斷增加,為了降低成本,這些服裝廠已經從沿海遷移到了內陸,甚至是從中國遷移到了中南半島(Indo-China)和印尼等勞動力成本更為低廉的東南亞地區。
由於珠三角地區的生活水平持續提高,本地居民也正在變得日益富裕。在當地,不僅消費者本身逐漸脫離了低端市場,連製造業也已經不再生產低端產品。目前,珠三角地區的製造業已經在另外一個高端大眾市場內成為了主導者------那就是電子產品市場。其中不僅包含各種消費類電子產品,還包括了當下在全球各地都隨處可見,普及率已經相當高的智能手機。

|
|
中歐鐵路貨運班列影響因素解析
來往中國與歐洲之間的鐵路貨運班列於2011年首次開通。目前,影響著該班列的因素,主要來自於三個方面------技術、商業和政治。而這三個主要因素既有為中歐鐵路貨運班列的發展帶來助力,也有構成阻礙。
從技術方面來說,當前中歐班列上存在的一些問題,大大削弱了該班列在運輸中轉時間上的競爭優勢。這是因為,中歐鐵路沿途國家所採用的軌道系統不同,從而導致了貨物在運輸過程中必須要經過兩次換裝。這仍然是一個有待克服的難題。
其次,在商業方面,亞洲與歐洲之間的遠洋運輸不斷發展,現在,業內所使用的集裝箱船型越來越大,運力也日益增加,艙位成本因此得以大為減少,而同時運輸速度也在持續提高,這使得海運與鐵路運輸之間的優勢差距顯著縮小。原本鐵路運輸相比海運所具有的微弱優勢,比如成本更低廉,運輸更快捷等,現在都已經變得微不足道。

|
|
中美兩國領導層影響未來兩國經貿關係
中美兩國誕生了兩位截然不同,但是卻擁有著同樣的堅定決心和強硬態度的領導人------一位是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另一位則是美國總統特朗普。而習近平和特朗普作為各自國家的現任領導人,與他們的前任相比,也有著非常明顯的區別。
公平地來說,本次中美貿易戰是由美國總統特朗普首先挑起的。雖然,中國在貿易戰爆發之前所推行的一些措施,及其行為與態度等,已經被外界認為是鋒芒小露。比如“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與實施,以及不承認荷蘭海牙常設仲裁法庭在南海仲裁案中的“判決”,堅持宣稱對南沙群島擁有主權,並且在島上部署軍事設施等做法。
而另一邊廂的特朗普,則是決心不理會來自華爾街商界的支持自由貿易和經濟全球化的聲音,以及維護中美貿易日益繁榮的增長局面的意願,堅持要向中美貿易裡長期存在的失衡“頑疾”開刀。
雖然這只是特朗普迎合其支持者的做法,並且也受到美國國內媒體以及特朗普本身所屬的共和黨內部“建制派”(the establishment,指共和黨中掌握權力的高層)的指責,指其是在實行“保護主義”,但是,在對華貿易政策上,特朗普卻堅持強調遵從“互惠互利”的原則。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