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度加速發展 將帶領亞洲區內貿易增長進入快車道
印度市場規模龐大,擁有13億人口,並且該國的中產階級正處於不斷擴張之中。未來,印度將有望成為繼中國之後,能夠為體量巨大但經濟仍然薄弱的亞洲區內貿易市場,再度帶來規模相當的廣大影響和衝擊的一個國家。
印度作為一個進口大國,目前其國內生活在國際貧困線以下的人口,僅有不足22%。這個數字相比起兩年前的29.8%,已經下降了8個百分點之多。而且,不僅絕對貧困率下降,該國被劃分為中產階層的人口,已經多達4,000萬。有一份預測更是指出,到了2030年,印度的中產階級人口規模將會進一步增加到4,750萬。
印度無疑已經步入了發展的快車道。然而,落後破敗、銜接不暢的交通基礎設施,以及陳腐過時的政府官僚辦事程序,卻成為了拖慢該國發展進程的絆腳石。縱使,印度的現任政府有著強烈堅定的改革決心,並且已經開始著手處理上述的一些問題,但是,就目前而言,印度國內所存在的技術缺陷問題仍然十分嚴重和普遍。若是要全面彌補和改善這一系列的不足,印度還需要下許多苦功夫。

|
|
亞洲地區港口:擁堵阻礙發展 問題亟待解決
亞洲區內貿易市場的發展勢頭十分強勁,預計未來該市場每年的增幅將會達到4%至6%左右。然而,亞洲地區的港口卻普遍存在著擁堵的頑疾。解決擁堵問題,已經成為了決定亞洲港口今後還是否能夠繼續維持增長的關鍵所在。否則,隨著貨物量的增加,處理效率卻無法跟上腳步的話,這勢必會為該市場的進一步發展帶來巨大障礙。
和記港口(Hutchison Ports)的研究和分析部門主管Helen Li認為:“由於亞洲區內貿易的性質使然,亞洲地區對於港口和碼頭的要求,更加強調靈活性和操作效率。這對於碼頭堆場的箱位優化分配的能力,以及碼頭在中轉和其他操作流程上的綜合安排能力,均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從而為碼頭的運作帶來了挑戰。”
如今,亞洲市場裡增速最快的地區包括了越南、馬來西亞和菲律賓。而最能夠從亞洲區內貿易市場的快速發展當中受益的港口,就是那些既擁有著出口貨源,腹地同時也是貨物生產地,此外背後還銜接著發達完善的運輸網絡的港口。不過,儘管擁有了這些優厚的條件,這些港口卻依然深受著擁堵問題的困擾。

|
|
“限硫令”來襲 亞洲區內市場會如何應對?
聯合國國際海事組織(IMO)頒佈的“限硫令”,將于明年1月起正式生效。雖說只是限制硫排放,但這條規定的嚴格程度之甚,實際上已經接近於全面禁止硫排放。目前,航運業內都在忙於思考應該採取何種措施加以應對。然而,在全球各個不同市場當中,亞洲地區在成本結構上又有著其獨特性。而對於在亞洲區內市場經營航線的船公司來說,這種特性又限制了他們所能夠選擇的減少硫排放的手段。因此,雖然距離“限硫令”來襲仍有一段時間,但亞洲市場的解決方案就已經在變得日益清晰明確。
根據新規,到了2020年,全球航運業就必須強制性改用清潔燃油作為船舶燃料,或者為船隻安裝脫硫洗滌塔(scrubber)。而在清潔燃油上,船公司既可以選擇採用含硫量不高於0.5%的混合燃油,也可以選擇完全不含硫的液化天然氣(LNG)。
可是,對於經營亞洲區內航線的船公司來說,盡可能地縮減成本才是他們首要關注的焦點,哪怕是僅有一絲一毫提升利潤的希望,他們也不會輕易放過。這是由於,亞洲區內市場雖然擁有著世界最大的集裝箱貿易運輸量,但是該市場的利潤率卻同時也是全球最低的。不過,由於亞洲地區市場與世界貿易主幹航線之間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繫,因此,許多船公司都甘心把亞洲區內航線當作一塊靠虧本銷售招徠客戶的“餌”。而如果把成本因素放在第一位來考慮的話,那麼在混合燃油、液化天然氣和脫硫洗滌塔三者當中,最適合亞洲地區船公司挑選的,似乎只有一項。

|
|
亞洲區內貿易:貨量最大 價值最低 低端市場潛藏優勢
以貨物量來計算,亞洲區內市場是世界第一大貿易市場。然而諷刺的是,該市場的利潤率卻同時也在全球排名墊底。而根據聯合國國際海事組織(IMO)的規定,為了減少含硫污染物排放,到2020年,全球航運業就必須為船舶強制採用低硫清潔燃料。現在,隨著“限硫令”的大限將至,亞洲區內市場在今明兩年將會步入一個相當關鍵的臨界期。
國際海事組織所下達的這條強制性命令十分嚴格,實際上已經相當於禁止硫排放。對於這條新規,除非航運業內爆發大規模的拒不服從、拒不遵守的現象,否則,“限硫令”將會成為亞洲區內市場有史以來所遭遇過的最為嚴苛的監管規定。
世界最大的航運組織------波羅的海國際航運公會(The Baltic and International Maritime Council,BIMCO),以及英國倫敦的海事研究諮詢機構德魯裡(Drewry)指出,明年1月,“限硫令”生效後,由於必須按規定使用清潔燃油,業內將會遭遇運營成本大幅上漲的局面。而一些規模較小的航運企業若是無法說服貨主承擔和支付由此所造成的額外成本,則有可能會面臨破產的威脅。

|
|
|
Intra Asia Trade Specialist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