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內陸港杜伊斯堡成中歐鐵路貨運樞紐
2011年,一條全長逾10,000公里、連接中國和歐洲的鐵路運輸線路正式開通運行。該線路以世界最大的工業都會、擁有近3,000萬人口的中國城市重慶為起點,一直延伸至位於歐洲中部心臟地帶的全球最大內陸港------德國杜伊斯堡(Duisburg)。運行至今,作為引領亞洲和歐洲之間雙向貨物流動的長期增長的先驅,該線路已經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在中國,這條連接中歐兩地的“歐亞大陸橋”被稱為“新絲綢之路”。
德國杜伊斯堡港口集團(Duisport Group)的執行總裁Erich Staake表示:“在中國'一帶一路'計劃的概念裡,包含了一系列全面而廣泛的策略。自2013年起,該計劃就已經開始著手聯繫並串聯起沿線各個目的地,從而為建設連接中國和歐洲國家、橫跨亞歐兩大洲的基礎設施作準備,並為該線路冠以歷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的概念。”
在為英國倫敦的商業刊物《CEO雜誌》(CEO Magazine)撰文時,Staake先生指出,中國的“一帶一路”戰略所涵蓋的運輸線路既有陸路也有海路,並已經勾勒出了6條未來有待逐步發展建設的運輸走廊的輪廓。建設資金將通過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sia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Bank,簡稱亞投行)以及“絲路基金”(Silk Road Fund)籌集。 “絲路基金”是由中國政府所設立的專項投資基金,旨在為“一帶一路”戰略的沿線國家,主要是位於亞歐大陸地區的國家,提供投融資支持。
“一帶一路”戰略的投資總額預計高達1.1萬億美元,是繼美國在二戰後推行的“馬歇爾計劃”(Marshall Plan)以來,全球規模最宏大,也是成本最高昂的基礎設施建設計劃,Staake先生指出。
2014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對德國進行了國事訪問。非比尋常的是,在這次國事訪問當中,習近平參觀了德國的杜伊斯堡港,而這是習近平本次來訪德國所參觀的唯一一家公司,這引起了東西雙方各界人士的注意。習近平到訪杜伊斯堡港的目的,是為了強調中德兩國之間鐵路運輸的重要性。鐵路運輸不僅在時間上比海運要快,在成本上也較空運要低,因此勢必會在中國和歐洲的貿易上開闢出一片發展的新天地。
而再下一次引人注目的國家領導人訪問,則更是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關注。去年5月,習近平主席邀請全球超過100個國家的高級政府官員代表,前往北京參與“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向他們推介這項規模龐大的基礎設施建設計劃。與此同時,中方提議並起草了一份聯合貿易聲明,該份聲明旨在為與“一帶一路”戰略相關的項目設立新的貿易規則。目前,中方正在與相關各國就整體的合作條件進行談判商討,但是,各方都清楚了解,中國的確是有意欲推動“一帶一路”計劃落實的。
就在不久之前,於2013年時,自重慶出發經哈薩克斯坦,到作為歐洲物流樞紐的杜伊斯堡的鐵路集裝箱貨運班列,每星期才開行僅3班。那時,該班列全程的運輸時間需要16天之久。而現在,杜伊斯堡每週所處理的來自遠東地區的列車已經達到了25班之多。此外,由於技術上的改進,列車的運行時間也已經縮短到了只有11至12天。毫無疑問,該鐵路貨運班列未來還將持續發展和提升。
在這條“新絲綢之路”上,連接中國東北部地區的線路路段,目前貨運班列的運營商所使用的是傳統的西伯利亞鐵路(Trans Siberian Railway)。而在俄羅斯國境的西邊,該線路則是由波蘭的羅茲(Lodz)沿著略呈東南方向的走勢,延伸到白俄羅斯的布雷斯特(Brest)。除了重慶以外,該線路當下在中國境內還擁有另外6個目的地。總體來說,中國現在有十餘個主要的工業中心已經連接到了該歐亞大陸橋。由此看來,鐵路運輸的方式已經成功覆蓋了東方以及遠東經濟區域運輸走廊的一大部分。而太平洋西部沿岸的國家也可以進一步通過同樣的方式連接到該大陸橋,這樣,日本和南韓的企業也能夠利用上這條省時快捷的線路。
據Staake先生介紹,現在,從中國開往杜伊斯堡方向的貨運班列,運力利用率都相當高。這些列車所運載的貨物類型主要是電腦和電子元件。通過該班列,這些產品從中國直接運輸到了歐洲的中心------一個擁有1.5億潛在消費者的市場。而儘管中國市場比歐洲大得多,消費者多達15億,然而目前,從杜伊斯堡開往中國方向的班列仍有運力利用不充分、部分集裝箱出現空載的情況。不過,已經有跡象顯示,未來往中國方向的班列,載貨量將會有所提高。而貨物的來源,除了德國一些蜚聲國際的汽車廠商,如奧迪、大眾、奔馳之外,還有機械和設備生產商。其他一些行業,如歐洲中部地區的消費類產品製造商以及製藥廠,雖然只是偶爾不定期地使用該貨運班列,但其運量也在不斷增加。而對於當地的中型公司,德國物流專家DHL也已經在杜伊斯堡開通了針對小批量貨物的拼箱服務,這樣就可以利用上這條連接遠東的便捷線路,為當地中型公司提供額外的運輸選擇之餘,也有助於提高該班列的載貨量。
“與此同時,杜伊斯堡港口集團也在努力進一步改善提昇在貨物處理現場的操作流程。該集團可以為客戶提供個性化的服務,比如過渡性的臨時倉儲,以及在產品配送到終端消費者的手里之前,為集裝箱開箱後的貨品提供拼裝運輸和包裝服務”,他寫道。
“在杜伊斯堡港的包裝和物流中心,有專業人員為貨品提供安全牢靠的包裝服務。除此之外,在後台,該港還能夠為客戶提供考慮細緻而周全的整套配送鏈服務,特別是針對與水運和鐵路運輸的銜接,其配送網絡覆蓋多達80個歐洲重要的貿易樞紐和工業城市。”
此外,中歐鐵路貨運班列對於冷藏集裝箱的引進使用,以及在保安意識和措施上的加強,也為該線路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新客戶。而通過與沿線國家的合作,促使這些國家增加在鐵路基礎設施上的投入,從而在未來達到節省成本的目的,這樣的前景也讓這條“新絲綢之路”變得越發有吸引力。
而中國方面,更是已經為今後作了更為長遠的規劃。中國計劃將現有的中歐鐵路貨運線路,從位於該國西部邊境處的新疆城市烏魯木齊往南延伸開去,成為一條“南方絲綢之路”(South Silk Road)。這條“南方絲綢之路”,將與當前已經取得成功並正在順暢運行的北方線路,於烏魯木齊匯合。而在烏魯木齊,一個佔地面積達700公頃、規模巨大的物流樞紐設施,已經處於建設當中,杜伊斯堡港口集團的專家會為該設施的設計提供專業知識和技術上的支持。來自南方和北方線路的不同列車和集裝箱貨物,未來將會在這個物流樞紐中按要求進行重新整合和分流。而這條“南方絲綢之路”,將會延伸至西亞的伊朗、格魯吉亞(Georgia),然後通往黑海西南部的博斯普魯斯海峽(Bosphorus),並在此與位於土耳其最大城市伊斯坦布爾( Istanbul)附近的歐洲南部鐵路網絡相連接。
意大利位於亞德里亞海(Adriatic Sea)沿岸的最大港口的里雅斯特(Trieste),也已經與中國簽署了合作協議。的里雅斯特作為一個與烏魯木齊相類似的樞紐,在這裡,中國的“海上絲綢之路”能夠接入歐洲和西亞更多國家和地區的市場,如希臘和土耳其等。並且,的里雅斯特的鐵路網絡也覆蓋杜伊斯堡。因此,“海上絲綢之路”這條跨越亞歐大陸的新陸橋,將進一步鞏固作為歐洲中部物流樞紐的德國內陸港杜伊斯堡的地位。而歐洲中部,乃至整個歐洲的工業和貿易,都會因“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而受益,Staake先生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