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誰才是最大輸家?
總部在開曼群島、在美國內華達州(Nevada)經營的金融投資諮詢公司鳳凰資本(Phoenix Capital)的董事總經理彼得·範姆(Peter Pham)指出,中國和美國之間“擦槍走火”的可能性已經越來越大。範姆也是《大貿易:讓市場回報最大化的簡單策略》(The Big Trade: Simple Strategies for Maximum Market Returns)一書的作者。
在為《福布斯》雜誌(Forbes)撰文時,範姆寫道:“一個國家的軍事開支向來都是很高的。不過,雖然不少國家之間都存在著爆發武力衝突的風險,但是各國還是會盡力避免點燃戰火。然而,對於中國來說,該國還有著另外一樣'厲害'的武器------那就是資本和債務。”
隨後,範姆還警告,當下鮮少有人真正了解美國目前的“脆弱”已經達到了何等程度,此外,也沒有多少人關心美國自己的行徑是怎樣一步步地讓國家的債務累積到了猶如珠穆朗瑪峰的高度。
“美國政府的債務多達20萬億美元,這已經是完全不同的另一碼事。這個數額是如此巨大,以至於如果你用這筆錢為全球70億人口每人買一個巨無霸漢堡包(Big Mac),那你還能拿回超過180億美元的找零!就是這麼巨額的一筆錢”,範姆寫道。
中國經濟的增長速度之迅猛,可以說是不可思議,範姆表示。 “截至2015年的過去整整三十年以來,中國每年的GDP增速都在10%左右。雖然在2016年,中國的GDP增速放緩到了6.7%,但是相比之下,美國的GDP增速只有1.6%。對於美國來說,中國簡直是讓其望塵莫及。”
而在美國所背負的債務當中,有超過1萬億美元債務的債權屬於中國,範姆指出。中國是美國的第二大債權國,僅次於日本。但是,自2016年起,中國的美元外匯儲備已經在急劇減少。這是因為,為了支撐維持人民幣的匯率,中國正在大幅拋售美國國債。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無論是繼續持有還是大量減持美國國債,都不存在會讓中國可以利用自身作為債權國的優勢而居於美國上風的情況。然而,儘管如此,在美國決定將向台灣出售武器後,中國政府還是繼續大力拋售美國國債”,他寫道。
“正如我此前說過的一樣,中國在不遠的將來就會超越美國。這是中國一個有意圖、並且獲得政府財政支持的計劃的一部分。而這個計劃的目的,就是要擴大中國在全球範圍內的影響力,並且顛覆美元作為全球儲備貨幣的地位。此外,這個計劃也會改變地區力量抗衡的格局”,範姆寫道。
範姆認為,此前,中國的GDP增長速度表現驚人,並且保證了該國產品和服務在國際上的競爭優勢。與此同時,中國還購入了數十億的美國短期國庫券(US Treasury Bills)。 “這不僅使美國的利率維持在低位,而且還幫助中國經濟取得了增長”,他寫道。
數十年以來,人民幣的幣值一直在低位徘徊。這對於大型連鎖超市沃爾瑪(Wal-Mart)等美國企業來說是一個莫大的利好。因為中國本身就擁有大量的廉價勞動力和資源,再加上人民幣價值低,這些企業便可以一舉將其工廠和車間等生產設施從美國遷移至中國來,這樣,生產成本就能夠大幅降低,而利潤率也會得以大大提高。再者,美國國內的消費者也能因此花費更少的錢買到各種產品。
為了利用廉價勞動力而進駐中國的美國企業,便需要以人民幣來支付當地的各種成本。這樣,對於人民幣的需求量也變得越來越大,而中國便趁此機會賣出美元,以滿足對人民幣不斷增長的需求。於是,人民幣變得越來越堅挺,而美元卻日益疲軟。
不過,範姆認為,這對於中國政府來說並不是一個好消息,因為中國的產品和服務的國際競爭力又因此而降低了。中國政府希望本國的產品和服務能夠吸引世界各地的消費者,也希望本國的商業環境可以吸引國際投資者,所以才一直試圖將人民幣的價值維持在低位。
“因此,為了保證和提升自身的優勢,以超越國際上的其他競爭者,中國政府又開始大量‘印鈔’,超發貨幣,以此來壓低人民幣的價值”,範姆寫道。
範姆指出,以上就是2001到2010年間情況的真實寫照。彼時,中國人民銀行修改了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的中間價,使人民幣的幣值變低。而這正是引發中美兩國之間產生巨大貿易不平衡的其中一個因素,更造成美國國內有將近300萬個工作崗位被淘汰。
因此,正當中國日漸崛起的同時,美國的情況卻是“不太妙”。而中國之所以能夠讓本國的產品和服務保持在全球市場上的競爭力,其主要原因還是利用了美國國債,以將人民幣幣值維持在低位。
此外,中國消費者市場的繁榮興旺,也勾起了不少大型外國企業進駐中國的興趣。然而,想要打進中國市場卻並非簡單輕鬆的事,其背後還隱藏著許多附加條件。譬如,科技類企業若是想進入中國市場,把產品銷售給中國消費者,那麼,這些外企就必須要與中國本地的企業合作,並且將其技術與專利轉讓給本地企業。
因此,中國實際上是在利用其日益壯大的消費者市場作為一個誘餌,吸引美國的大型企業進駐,並同時要求他們以低價交出自己的商業機密,以此作為市場准入的交換條件。這樣,從今以後,中國便能夠以大量廉價的產品和服務“沖刷”並佔領市場。這讓人聯想起,此前中國是如何利用廉價鋼材“淹沒”國際市場的。通過國家補貼和低息貸款的手段,這些鋼材便能夠以市場最低的價格售出。這還導致了許多其他發展中國家的人口因為本國鋼材滯銷而丟了飯碗。
若是在南海爭議問題上,相關國家的對峙衝突從目前的言語層面升級惡化,但最終並沒有演變成一場荷槍實彈的武力戰爭,而是一場沒有硝煙的貿易戰,那又會是何種情況?貿易戰是美國總統特朗普此前在總統競選活動中常常誇口吹噓、三句不離的話題,而如果這變成了現實,那麼他又是否有能力在這場貿易戰中“打勝仗”呢?
無論如何,美國有超過1萬億美元債務的債權在中國手上,這是不可忘記的事情。如果中國“突然發難”,要向美國“討債”,那麼美國的利率必定會攀升。這可不是一件小事,因為接下來,全球都會陷入一場經濟衰退,即使是中國自己也無法倖免於難,全身而退。這是因為,如果美元疲弱,而美國利率上漲,那麼美國的消費者也無法再負擔得起中國的產品。
按理推斷,最有可能會出現的結果,就是貿易戰所涉及的相關國家彼此在某些領域內“以牙還牙,以眼還眼”,就如中國的廉價鋼材傾銷一樣。在這場貿易戰裡,中國可以對美國的產品,甚至是美國一些較為關鍵的領域,徵收報復性關稅或者實施制裁。
而當中美兩國互相打擊對方的同時,南海地區其他國家的商業領域和消費者難免會一併受到牽連拖累,而對峙的緊張態勢也將進一步升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