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s happening in US

 

Eng

繁體

简体

中美貿易戰:誰才是最大輸家?

總部在開曼群島、在美國內華達州(Nevada)經營的金融投資諮詢公司鳳凰資本(Phoenix Capital)的董事總經理彼得·範姆(Peter Pham)指出,中國和美國之間“擦槍走火”的可能性已經越來越大。範姆也是《大貿易:讓市場回報最大化的簡單策略》(The Big Trade: Simple Strategies for Maximum Market Returns)一書的作者。

在為《福布斯》雜誌(Forbes)撰文時,範姆寫道:“一個國家的軍事開支向來都是很高的。不過,雖然不少國家之間都存在著爆發武力衝突的風險,但是各國還是會盡力避免點燃戰火。然而,對於中國來說,該國還有著另外一樣'厲害'的武器------那就是資本和債務。”

隨後,範姆還警告,當下鮮少有人真正了解美國目前的“脆弱”已經達到了何等程度,此外,也沒有多少人關心美國自己的行徑是怎樣一步步地讓國家的債務累積到了猶如珠穆朗瑪峰的高度。

美國貿易逆差負面影響被過分誇大

美國總統特朗普的支持者,絕大部分是長久以來被社會所遺忘的藍領工人階層。在進行總統競選活動時,特朗普向他的支持者們承諾過,將會扭轉美國的貿易逆差,讓外包到海外的工作崗位重新回流至美國,以保證本國工人的“飯碗”。一言既出,那麼現在特朗普無論如何總得要為自己許下的承諾採取些行動,而不管現實當中是否真的有此必要。

這麼說來,美國的藍領階層應該非常關心貿易逆差的問題才對。但是實際上,如果特朗普的這群叛逆的支持者們,從深受他們群體所信任的一些消息渠道中得知了,貿易逆差其實跟他們的工作機會並沒有多大關係,那麼他們才不會在乎貿易逆差究竟會不會被扭轉。

而深受這些工人階層所信任的消息來源,必定不會是各大媒體、學術界或者官僚機構。這是因為,處於這類消息源頭的人們所關注焦點,多數只是局限於他們自己的圈子內部所關心的議題,比如性別平等、收入差距、全球暖化、為跨性別人士而設的洗手間等等。而對於這些問題,特朗普的支持者們根本不在意。

退出北美自由貿易協議 墨西哥對前景從徬徨變樂觀

面對美國保護主義風潮的興起,墨西哥是否會退出由美國、加拿大和墨西哥三者所組成的北美自由貿易協議(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NAFTA),並且向俄羅斯和中國敞開大門、開放經濟,這個問題目前仍然是一個未知數,未來還需要拭目以待。

當然,將來不可預知,但現實是必須要面對的。目前,墨西哥的出口產品當中有80%是銷往美國的,而中國出口到墨西哥的貨物是墨西哥出口到中國的貨物的14倍之多。至於俄羅斯,各方都讚同該國今後擁有著巨大的增長潛力,但是除此之外便再沒有多少可圈可點之處。

隨著中國和墨西哥之間貿易的不斷增長,去年夏天,墨西哥首批出口至中國的藍莓正式運抵中國。但是,如果墨西哥貿易中存在的問題未能通過北美自由貿易協議解決,是否中國市場就有能力解決了呢?對此,有專家表示懷疑。

北美自由貿易協議:加拿大在對美墨貿易中的角色變化

作為北美自由貿易協議(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NAFTA)成員國之一的加拿大,是該貿易協議的成員國當中,除了美國之外的唯一一個七國集團(Group of Seven,G7)成員。此外,加拿大還是美國最大的貿易夥伴。

在文化上,加拿大與位於其南邊的鄰國美國有著許多相似之處。就正如變色龍改變皮膚的顏色和花紋,以融入周邊環境一樣,加拿大也披上了一層與美國相似的“外衣”。如此一來,雖然加拿大也是北美自由貿易協議的一個成員,但是由於與美國在經濟上彼此相互交織,難分難解,因此,在研究北美自由貿易協議對加拿大經濟增長的影響時,只能在某些特定的主要指標上看出優劣,而在整體上則很難判斷。

在北美自由貿易協議對加拿大經濟增長的影響上,各方意見存在著分歧。美國《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的權威經濟學專家、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克魯格曼(Paul Krugman)認為,北美自由貿易協議對於加拿大經濟的影響近乎於零。然而,共和黨的經濟學家馬丁·安德森(Martin Anderson)則對此有著相反的觀點。北美自由貿易協議是由美國共和黨和加拿大保守黨(Conservative Party of Canada)共同創造的產物,因此,單單是出於這個理由,該貿易協議就已經無法在兩國國內得到左派人士的支持。

 

U.S. Trade Specialists

Recent Issue

Intra Asia Trade

Feb, 2018

Mediterranean & Africa Trade

Jan, 2018

China Trade

Dec, 2017

Europe Trade

Nov,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