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s happening in US

 

Eng

繁體

简体

北美自由貿易協議:加拿大在對美墨貿易中的角色變化

作為北美自由貿易協議(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NAFTA)成員國之一的加拿大,是該貿易協議的成員國當中,除了美國之外的唯一一個七國集團(Group of Seven,G7)成員。此外,加拿大還是美國最大的貿易夥伴。

在文化上,加拿大與位於其南邊的鄰國美國有著許多相似之處。就正如變色龍改變皮膚的顏色和花紋,以融入周邊環境一樣,加拿大也披上了一層與美國相似的“外衣”。如此一來,雖然加拿大也是北美自由貿易協議的一個成員,但是由於與美國在經濟上彼此相互交織,難分難解,因此,在研究北美自由貿易協議對加拿大經濟增長的影響時,只能在某些特定的主要指標上看出優劣,而在整體上則很難判斷。

在北美自由貿易協議對加拿大經濟增長的影響上,各方意見存在著分歧。美國《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的權威經濟學專家、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克魯格曼(Paul Krugman)認為,北美自由貿易協議對於加拿大經濟的影響近乎於零。然而,共和黨的經濟學家馬丁·安德森(Martin Anderson)則對此有著相反的觀點。北美自由貿易協議是由美國共和黨和加拿大保守黨(Conservative Party of Canada)共同創造的產物,因此,單單是出於這個理由,該貿易協議就已經無法在兩國國內得到左派人士的支持。

在支持北美自由貿易協議是經濟增長引擎的陣營當中,有研究報告指出,該貿易協議不僅降低了加拿大的失業率,同時還提高了人均收入。加拿大的出口產品裡面,有73%都是銷往美國市場的。在加入北美自由貿易協議以後,加拿大的失業率從此前的8.3%下降到了6.8%,GDP更是猛增了42%,而該國內省際之間的貿易也增加了15.29%。有觀點認為,這是個相當不俗的成績。

然而,一本名為《經濟發展報》(Journa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的經濟學刊物則指出,相較於加拿大在加入北美自由貿易協議後取得了顯著經濟增長的情況,該貿易協議對於美國GDP的影響卻是十分有限。該刊物指出,這是由於加拿大對於貿易的依賴程度更高,尤其是與北美自由貿易協議成員國之間的貿易。而在各成員國之中,加拿大又尤其依賴對美國的貿易。

不過,雖然北美自由貿易協議使加拿大獲益良多,但是加拿大國內的左派人士卻指該貿易協議是一把“雙刃劍”,雖然帶來的利益多,潛藏的風險也更大。他們擔憂,加拿大會因此變得太過於依賴貿易,這樣,當加拿大的貿易夥伴國經歷經濟低潮的時候,該國也會因此而受到牽連拖累。這個觀點最顯著的例證,莫過於最近一輪的經濟衰退。有許多人認為,本輪經濟低迷對加拿大造成負面影響的原因,正是因為美國經濟不明朗而導致需求下滑。這股謹慎保守的思潮認為,在全球化背景下,加拿大和其他國家的經濟將會緊密交織在一起,從而致使加拿大在全球經濟低迷時無法保全自己,獨善其身。

這種觀點還認為,在加入北美自由貿易協議後,各成員國之間利益的盤根錯節,甚至會比全球化所造成的經濟上的交織纏繞,還要更為深入和錯綜複雜。此外,令左派人士擔憂的還有,北美自由貿易協議的第11章,給予了外國企業在政府監管對其投資造成負面影響時,起訴索要補償的權利,尤其是,如果這些監管政策是為了保護本國利益的時候。

其中一個例子就是美國燃油添加劑生產商乙基公司(Ethyl Corporation)對加拿大聯邦政府的控告。由於汽油添加劑MMT被證明與神經中毒存在關聯,加拿大政府禁止了該添加劑的進口和國內銷售,但乙基公司則因此向加拿大政府提起訴訟。最終,加拿大政府被迫推翻禁令,並向乙基公司支付了高達1,900萬美元的賠償。而另外一家同樣是來自美國的、名為“太陽帶水資源”(Sun Belt Water)的水資源進出口公司,則聲稱加拿大政府的規定阻礙了其自該國進口淡水的計劃,並因此而控告加拿大政府。本案的最終審理結果直到現在依然沒有定論,儘管該案件目前已經處於“非活躍”狀態。

此外,加美兩國間一直硝煙瀰漫的軟木材貿易爭議,已經嚴重影響了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British Columbia)的森林產業。而林業在加拿大經濟總產值中的佔比非常高,超過50%。 1982年,美國的木材工業首次針對加拿大林業提出貿易申訴,自此,兩國之間的木材貿易關稅便一直震盪不斷。自加拿大進口至美國的軟木材的關稅,更是達到了27%之高。

北美自由貿易協議和世界貿易組織(WTO)兩者,均已經作出了支持加拿大、反對美國的非約束性決議(non-binding resolution)。不過遺憾的是,儘管裁決已經作出,高關稅卻依然維持不變。並且,北美自由貿易協議判決美國敗訴的裁定,似乎並沒有對美國的政策產生任何影響。

在環境議題上,北美自由貿易協議已經為加拿大帶來了幾處憂患。作為世界上擁有最多淡水資源的國家之一,加拿大在被迫開放本國的淡水資源貿易,准許淡水出售之上,一直備受壓力。目前,加拿大國內的立法和政治意願,大體上都是反對大批量銷售本國淡水資源的。

與此同時,特朗普成功當選美國總統,以及他對於貿易保護主義的公開支持和倡導所帶來的影響,也引發了不少關注和議論。但是,特朗普對貿易保護主義的支持,其實只是總統競選活動中的誇誇其談,而真正來到貿易談判桌上時卻並非如此。不過,媒體似乎都一窩蜂地急著要給特朗普的名聲“抹黑”,因此,對於特朗普的報導不僅沒有實事求是,甚至還故意“添油加醋”。而根據報導,在與加拿大進行貿易談判時,特朗普似乎在尋求讓加拿大進一步向美國開放乳製品市場,而開放的程度超出了加拿大所能接受的範圍。不過說白了,加拿大這樣實際上也是在行貿易保護主義之道。

另外,加拿大與中國的關係,也和與美國的關係一樣充滿矛盾。加拿大總理特魯多(Justin Trudeau)在去年12月“惺惺作態”地來華訪問,希望能夠與中國在原則上簽署一張貿易“大單”。不過,在和中國總理李克強進行會談時,特魯多卻提出了許多“時髦”的附加條件,諸如性別平等、環境保護等等,他稱之為“加拿大的價值觀”。而這麼做的結果,就是中國最終取消了原定舉行的聯合記者會,並同時以外交辭令婉轉地表示,中加雙方的“探索性會談”(exploratory talks)未來還會繼續進行。

此後,在位於香港加拿大商會(Canadian Chamber of Commerce)舉行的一個午宴上,加拿大駐香港大使麥家廉(David McCallum)為總理特魯多------這個親自任命他擔任駐港大使這一職位的人------作了解釋和辯護,指貿易談判是一項需要耗費時間的事情。

不過,當麥家廉被問及,如果中國答應與加拿大簽訂貿易協議,但是附加條件是加拿大必須停止在魁北克省(Quebec)的“語言清洗”行為(指在使用法語的魁北克省,把當地指示標誌上和工作環境中的英語全部消除的做法),那麼加拿大應該對此作出什麼反應的時候,他表示,他不知道提問的人到底想要表達什麼意思。接著,他對於一些具體的貿易問題上所存在的困難作了一番解釋,之後,他要求在座人士能夠提一個“更為友善些的問題”。

雖然,中國是加拿大一個十分重要的貿易夥伴,但是,美國對於加拿大的重要性是不可超越的。北美自由貿易協議是美國、加拿大和墨西哥三者之間的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一個貿易協定。該貿易協議的主要目標,是為了消除貿易壁壘,並取消各國政府對國內產業的補貼,以求在北美地區創造一個真正的自由市場,促進公平競爭,從而提高生產力,並增加財富。

各成員國都期望,在加入北美自由貿易協議後,本國人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都能夠切實得到改善。而這個期望目前也正在逐步實現。與此同時,北美自由貿易協議作為一個大型的自由貿易集團,在貿易上享有多種優勢,而在理論上,其成員國是可以利用這些優勢,提高和增強自身在國際上的地位和力量的。

本質上,北美自由貿易協議創立的目的,就是了使加拿大、美國和墨西哥三者在國際以及本地的競爭力均能獲得提升,並讓三國各自的政府和人民都能從中受益。

再把眼光聚焦到美國和加拿大兩者身上。在北美自由貿易協議創立以前,該兩國就已經簽訂過一份簡單名為“自由貿易協議”(Free Trade Agreement,FTA)的雙邊協定。這份協議在1988年開始生效實施。

原則上,這份雙邊協議的目的,也與該兩國此後將會簽訂的北美自由貿易協議一樣,是為了消除貿易壁壘,比如政府為了限制競爭而製定的保護政策等等,同時推動投資的自由化,促進兩國之間貿易便利化程度的提高。

加拿大是英聯邦國家,其國家元首為英女王,因此在政治上,加拿大與英國以及其他英聯邦國家之間是有著聯繫的。不過在文化上,加拿大與美國的接近程度,卻是比起其他所有國家都要高。也正是因為加美兩國如此相似,加拿大人被誤認為美國人是常有的事,即便是美國人自己也會錯認。

同樣是出於上述的原因,加拿大作為一個獨立個體的事實,常常會被媒體所遺忘,除非是在報刊雜誌的財經版面裡。在這裡,有關加拿大的新聞時常會佔據頭條要聞的位置。這是因為,加拿大擁有著巨大的產品生產和服務提供能力。加拿大就像一隻會不斷改變自身以融入周邊環境的“變色龍”,而該國“善變”的特性或許是為了要在美國市場分一杯羹。就以電影業為例子,如果一部電影是打著“加拿大製作”而不是“美國製作”的旗號,那麼這部電影能夠搶占市場份額也許就沒有後者的高。

不過,從國際經濟數據上來看,加拿大的成績還是相當亮眼的,可以說是一個當之無愧的世界領先大國。並且,在北美自由貿易協議這個有些人認為是全球最成功的貿易集團當中,加拿大同樣是一股不容忽視的獨立力量。

* - 表示必填寫
如果加拿大與中國簽訂雙邊貿易協議,是否會對該國與北美自由貿易協議其餘兩個成員美國和墨西哥的關係造成影響?

* 訊息:

* 電郵:  

 

U.S. Trade Speciali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