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s happening in US

 

Eng

繁體

简体

墨西哥:一個貧困國家走向經合組織大國的歷程

身為七國集團(Group of Seven)以及北美自由貿易協議(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NAFTA)成員國的墨西哥,一直以來都處於其他兩位成員------美國和加拿大的陰影之下。不過,墨西哥實際上並不像外界所普遍認為的那樣,是美國和加拿大的“窮鄰居”。

事實遠非如此。無論以什麼標準來衡量,墨西哥都算得上是世界上一個主要的經濟大國。其生活水平上甚至超越了中國,並且,在被認為是“富人俱樂部”的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簡稱:經合組織)當中,墨西哥還擁有一席之位。

此外,在由美國商業雜誌《福布斯》(Forbes)所評比發布的“福布斯全球企業2000強”(Forbes Global 2000)排行榜上,墨西哥國內也有15家企業榜上有名。

墨西哥擁有5,280萬的勞動力人口,而每年的人均收入為16,900美元,這是中國人均收入的兩倍。而經合組織以及世界貿易組織(WTO)兩者各自的統計數據均顯示,在工作的小時數上,墨西哥工人的排名為全球第一位。並且,墨西哥國內的失業率也是所有經合組織成員國之中最低的,僅為3.2%。

在墨西哥,生活水平在世界銀行(World Bank)所製定國際貧困線(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以下的人口,佔總人口的比例還不足2%。然而儘管如此,墨西哥政府卻估計,該國約有33%的人口生活在貧困之中,在經合組織成員國的富裕程度排名里排行倒數第三。

今時今日的墨西哥,是一個正處於快速發展之中的國家。其國內的工業和服務業進步迅猛,私營企業也在日益擴張。而為了進一步改善升級本國的基礎設施,近年來,墨西哥政府已經擴大了在港口、鐵路、機場、電信、發電以及天然氣銷售等多個領域的自由競爭。

作為一個以出口為主導的國家,墨西哥有超過90%的貿易都是來自於和北美、歐盟、日本、以色列,以及中美洲和南美洲地區多個國家所簽訂的自由貿易協議。而至今對其最具影響力的貿易協議,就是在1994年所簽訂的北美自由貿易協議。

在2006年,墨西哥與美國和加拿大的貿易占據了該國出口總量的90%,進口總量的55%。而最近,墨西哥國會(Congress of the Union)在稅收、養老金以及司法制度上已經通過了大刀闊斧的改革措施,不過,在與石油工業有關的改革措施上,各方仍舊在討論之中。

根據墨西哥國家憲法的規定,該國每六年舉行一次總統選舉,而舉行的時間一般在7月。目前,墨西哥的總統大選剛結束不久,新總統剛出爐,而相關的政府班子成員,以及議席總數達628席的國會,包括500席的眾議院和128席的參議院的成員,均有新變化。因此,雖然當下關於墨西哥新總統和新班子的熱議仍在繼續,但是短期之內,新政府未來的動向尚未能明確,必須要等到12月1日新總統正式就任,並且等新班子磨合數月後,再有待觀察。

在1920年代末以前,墨西哥的經濟狀況一直並不太理想。 1910年,墨西哥革命(Mexican Revolution)爆發,開始了長達10年的內部鬥爭動盪時期。直到1920年,墨西哥革命結束後,該國才把重心逐步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到了1930年代,墨西哥的經濟開始持續高速增長。而1940至1970年代,更是被經濟歷史學家譽為“墨西哥的奇蹟”(Mexican Miracle)的一段時期。

在這個時期,墨西哥政府採取了“進口替代工業化”的經濟發展策略(譯註:import substitution industrialisation,簡稱ISI,指用本國產品來替代進口產品,即通過限制工業製成品的進口來促進本國工業化的戰略)。而這種戰略模式在保護了本國工業的同時,也大大促進了該行業的發展。自此,墨西哥經歷了經濟的騰飛,而本國工業也得以迅速擴張壯大。

在同一時期內,墨西哥在經濟結構上也發生了許多顯著的改變。其中包括,農民獲得了自由分配土地的權利,石油工業以及鐵路的國有化,社會權利(social rights)的概念被引入到國家憲法當中,一些大型而具有廣泛影響力的工會組織成立誕生。此外,該時期內,該國的基礎設施也在不斷升級。從1940到1970年代,墨西哥的GDP擴大了6倍,而人口也翻了一番。

波蒂略(Jose Lopez Portillo)於1976至1982年間擔任墨西哥總統。在他的任期內,該國的經濟先是伴隨著油田的發現而開始迅猛增長,此後又隨著國際油價的下跌而轟然崩潰。不過,時至今日,墨西哥的經濟軌跡已經開始逆轉。

在石油所帶來的經濟飛速增長之後,是1981至1982年由國際油價下跌而引發的墨西哥經濟危機。 1982年,總統波蒂略宣布國家無力償還外債,並採取印鈔的方式讓墨西哥比索(peso)貶值,同時將銀行以及其他在經濟危機中受到重創的行業收歸國有。雖然,“進口替代工業化”這種經濟策略,過去在全球多個經濟發展程度較為落後的國家中都相當盛行,但是,這種模式下的保護主義所造成惡果很快便會顯現。勞動生產率的低下,令本國工業在國際上喪失了競爭優勢。

在2017年,墨西哥成為了全球第四大的匯款接收國(receiver of remittance),僅次於排名第一位的印度、第二位的中國和第三的菲律賓。這些匯款主要是由在國外工作和生活的墨西哥人匯給位於國內的親人,其中,大多數的匯款人都是生活在美國的墨西哥人。在2012年,以這種形式流入墨西哥的外匯總計為247億美元。

在2015年,匯款取代了石油,成為了墨西哥最大的單一外匯收入來源,比來自於其他任何領域的外匯金額都要多。此後,墨西哥的匯款收入持續攀升,不斷地刷新紀錄,在2016年更是超過了260億美元(當年12月沒有被計算在內)。

於2000至2006年擔任墨西哥總統的福克斯(Vicente Fox Quesada),與美國和加拿大協議深化北美自由貿易協議成員國之間的融合,這讓墨西哥成為了世界上貿易程度最為開放的國家,也讓該國的經濟基礎發生了改變。此後,墨西哥與美國和加拿大之間的貿易總量翻了三倍,而在1991到2003年的期間內更是翻了四倍。

墨西哥的外國投資在特徵上也發生了改變。外商直接投資(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的總額增加了,其占比更是超過了通過多種資產組合,如股票、債券等方式而進行的間接投資。該國的宏觀經濟、金融和福利等指標也在持續改善。

而隨著全球各地對於糧食需求的增加,墨西哥又開始著力開發本國的農業資源。墨西哥在農業上擁有相對優勢,不過這種優勢卻不是在玉米以及玉米製品之上,因為玉米已經是美洲各國所盛產的作物。墨西哥的農業特產,主要是熱帶水果和蔬菜。有專家曾經預計,今後,墨西哥國內原本生產玉米的農民當中,將會有三分之二的人轉為種植水果、堅果、蔬菜、咖啡和甘蔗等作物。

然而事實上是,墨西哥的水果和蔬菜等農產品雖然增加了,但是玉米種植業的農戶卻也並沒有減少,沒有轉移到蔬果生產上來。墨西哥的玉米產量依然穩定,維持在2,000萬噸左右。這一方面也許是由於玉米種植業的收入理想,但更多的可能是因為政府提供農業補貼的緣故。此外,這或許還因為墨西哥人對玉米有著一種情結,不願意放棄玉米的種植,因為墨西哥就是玉米的起源地。目前,墨西哥是全球第五大玉米生產國,僅次於美國、中國、巴西和阿根廷。

與此同時,墨西哥的土豆種植業也比較穩定,自1980年以來就幾乎沒有發生過什麼改變,而土豆產量從1961年起到現在已經增長了三倍。在2003年,土豆的產量更是刷新記錄,達到了170萬噸。但是在墨西哥,平均每人每年的土豆消耗量僅為17公斤,相比起玉米每人每年400公斤的消耗量來說要低很多。在該國,種植土豆的農田平均面積,相比起種植更為普遍基本的食物的農田平均面積要更大。在墨西哥,種植土豆大多數是為了用作商業用途,而用於家庭消費食用的土豆,產量僅佔很小一部分。

另外,甘蔗也是墨西哥的主要作物之一。該國共有大約160,000個中等規模的農戶種植甘蔗,廣泛分佈在15個州。目前,墨西哥共有54家糖廠。在2010年,全國的蔗糖產量共計496萬噸,但相比2001年時的580萬噸已經顯著減少。

在墨西哥推行貿易自由化之後,國內多個行業都因此而獲益,其中包括了航空製造、汽車製造、石油化工、水泥和建築、紡織業、食品和飲料、礦產、耐用消費品,以及旅遊業。在2000年,這些行業對於墨西哥的出口總收入的貢獻比例就達到了50%。

而在墨西哥國內的製造業當中,地位最重要的就是汽車工業。墨西哥的汽車生產業,與拉丁美洲其他國家以及其他發展中國家有所不同。該國的汽車工業並不僅僅是充當一個部件組裝的角色,更設計生產汽車零件。

比如,大眾汽車(Volkswagen)旗下的捷達(Jetta)型號汽車,不僅是在墨西哥生產,該車型有多達70%的零件更是由墨西哥所設計。美國的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福特(Ford)和克萊斯勒(Chrysler),自1930年代起就已經在墨西哥開設工廠。而德國的大眾汽車和日本的日產汽車則在1960年代前來設廠。隨後,日本的豐田(Toyota)、本田(Honda)、德國的寶馬(BMW)和梅賽德斯奔馳(Mercedes-Benz),也陸續進駐該國。

由於北美地區所製造的汽車零件因為標準高、質量優秀而享譽業內,許多歐洲和亞洲的汽車零件生產商也來到墨西哥開廠。單單是在墨西哥的中部城市普埃布拉(Puebla),就有70家零件製造商在此設廠,為大眾汽車生產零件。

同時,墨西哥還是全球第三大的電腦生產地,為本國和國外生產各種型號的電腦。除了有國外一些著名品牌,如戴爾(Dell)、索尼(Sony)、惠普(HP)、康柏(Compaq)、三星(Samsung)和聯想(Lenovo)等公司進駐之外,還有一眾本地品牌,如Lanix、Texa、Meebox、Spaceit、Kyoto等等。

現在的墨西哥,不僅國內工業的產量比以前增加了,其國民的購買力也正在逐漸增強。這是由於,墨西哥消費者的平均富裕程度正在日益提高,並且,相比起其他兩個位於北邊的北美自由貿易協議成員國來說,墨西哥的生活成本要低得多。因此,雖然墨西哥常常只是被視作一個進入美國市場的跳板,但是這實際上是低估了墨西哥的真正實力。近年來,墨西哥的迅速發展,已經賦予了該國在國際市場上一個更為重要的角色和地位。

* - 表示必填寫
貴公司的業務是否有涉及墨西哥市場?文中所列舉的事實有許多都是不久前才發生的事情,而墨西哥的這些現狀是否讓你感到意外,或是讓你對該國有所改觀?

* 訊息:

* 電郵:  

 

U.S. Trade Speciali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