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s happening in US

 

Eng

繁體

简体

墨西哥:一個貧困國家走向經合組織大國的歷程

身為七國集團(Group of Seven)以及北美自由貿易協議(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NAFTA)成員國的墨西哥,一直以來都處於其他兩位成員------美國和加拿大的陰影之下。不過,墨西哥實際上並不像外界所普遍認為的那樣,是美國和加拿大的“窮鄰居”。

事實遠非如此。無論以什麼標準來衡量,墨西哥都算得上是世界上一個主要的經濟大國。其生活水平上甚至超越了中國,並且,在被認為是“富人俱樂部”的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簡稱:經合組織)當中,墨西哥還擁有一席之位。

此外,在由美國商業雜誌《福布斯》(Forbes)所評比發布的“福布斯全球企業2000強”(Forbes Global 2000)排行榜上,墨西哥國內也有15家企業榜上有名。

墨西哥擁有5,280萬的勞動力人口,而每年的人均收入為16,900美元,這是中國人均收入的兩倍。而經合組織以及世界貿易組織(WTO)兩者各自的統計數據均顯示,在工作的小時數上,墨西哥工人的排名為全球第一位。並且,墨西哥國內的失業率也是所有經合組織成員國之中最低的,僅為3.2%

為了安全考慮:美國貨車運輸業改革面臨難題

當前在西方世界,貨車運輸與除了貨車運輸以外的其他一切運輸形式,包括鐵路、駁船、近洋運輸等方式之間,正在進行著一場較量。在人們的心目中,貨車已經成了擾民噪音、難聞尾氣的代名詞。這些形象粗獷野蠻的“龐然巨獸”無處不在,還對環境造成了污染,引起了民眾的反感。

在美國工人階層當中,女性工人的比例佔據了47%,可是在貨車司機這個行業裡,女性的比例卻只有6%。在許多電影裡,駕駛貨車都被塑造和美化成了在無盡寬廣的大道上自由自在奔馳的形象,如《永不低頭》(Every Which Way But Loose)、《追追追》(Smokey and the Bandit )、《硬小子》(White Line Fever)等等。

雖然,在電影的影響下,貨車駕駛行業吸引了不少追求冒險刺激的年輕人,不過除了這個人群以外,幾乎沒有其他人喜歡這個行當。儘管貨車運輸業為了社會的安定而服務著,但是卻激起了諸多社會人士的不滿,其中包括了各種工會組織、健康與安全的說客、本地行業保護主義人士、環保人士、女權主義人士以及監管部門等等。

從墨西哥到中國:美國總統特朗普的貿易談判策略

美國總統特朗普在北美自由貿易協議(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NAFTA)的談判上“揮舞大棒”,而之所以這麼做,據稱是為了取悅他的支持者------絕大多數都是工人階層,以鞏固其政治基礎。

此言固然不虛,但是真正的原因遠不止如此。特朗普大放闕詞,展開了一輪密集的“炮轟”,“火藥味”裡還瀰漫著一股懷疑與不信任的氣息,無論對誰他都不買賬。沒有了故作友好的惺惺作態,沒有了假裝融洽的圓滑手腕,所有的一切都變得坦率而直截了當起來。

西方的新聞媒體早就已經迫不及待地等著特朗普做出些什麼“驚人之舉”。結果當然不出所料,特朗普的“狂言”一出,媒體界是“一片哀嚎”。而在他們鋪天蓋地的宣傳之下,諸如特朗普政府的貿易談判代表態度強硬,威脅將加徵嚴厲關稅和實施嚴格配額這樣的新聞,不消片刻就傳達到了特朗普的支持者們當中。

歐洲至北美的海運大圓航線能否重現往日輝煌?

最初,歐洲與北美之間有一條沿著地球表面弧線而航行、距離最短最經濟的大圓航線(the Great Circle Route)。該航線從英國北部大陸出發,途徑格林蘭島(Greenland)南部,然後駛進加拿大的聖勞倫斯河(St Lawrence River),開往蒙特利爾港(Montreal),並在這裡正式展開內河航運的旅程。在蒙特利爾,貨物會先經鐵路或水路中轉,然後再通過貨車運輸至介於美國紐約和芝加哥之間的一片內陸市場。

位於加拿大西岸的溫哥華(Vancouver),自1970年代起就已經超越了蒙特利爾,成為了加拿大的第一大港口。這並不是說蒙特利爾從前曾經是北美地區一個主要的亞洲產品進口港,而現在被溫哥華所取代,而是,影響全球航運市場的因素眾多,發展的潮流趨勢一直在不斷變化,今天看似理所當然的做法,到了明天就不一定依然可行了。

1969年時,位於蒙特利爾下游250公里開外的魁北克市(Quebec)建設了一個集裝箱碼頭,並且由加拿大太平洋航運公司(CP Ships)運營。而今天,隨著下水的集裝箱船運力越來越大,魁北克再度有了建設新碼頭的想法。早期,在舊式海運轉為集裝箱運輸的“變革”當中,蒙特利爾曾經是帶領整個加拿大邁向新潮流的領頭羊。當時,蒙特利爾安裝了加拿大的第一座岸橋,首次開展集裝箱裝卸作業時,所處理的是兩艘500個20尺櫃的組格式集裝箱船(cellular containership)------“曼徹斯特挑戰”號(the Manchester Challenge)和“曼徹斯特協和”號(the Manchester Concorde)。不過自此以後,時移世易,蒙特利爾往年的光彩已經逐漸褪去。

 

U.S. Trade Specialists

Recent Issue

Intra Asia Trade

Jul, 2018

Mediterranean & Africa Trade

Jun, 2018

China Trade

May, 2018

Europe Trade

Apr,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