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s happening in US

 

Eng

繁體

简体

從墨西哥到中國:美國總統特朗普的貿易談判策略

美國總統特朗普在北美自由貿易協議(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NAFTA)的談判上“揮舞大棒”,而之所以這麼做,據稱是為了取悅他的支持者------絕大多數都是工人階層,以鞏固其政治基礎。

此言固然不虛,但是真正的原因遠不止如此。特朗普大放闕詞,展開了一輪密集的“炮轟”,“火藥味”裡還瀰漫著一股懷疑與不信任的氣息,無論對誰他都不買賬。沒有了故作友好的惺惺作態,沒有了假裝融洽的圓滑手腕,所有的一切都變得坦率而直截了當起來。

西方的新聞媒體早就已經迫不及待地等著特朗普做出些什麼“驚人之舉”。結果當然不出所料,特朗普的“狂言”一出,媒體界是“一片哀嚎”。而在他們鋪天蓋地的宣傳之下,諸如特朗普政府的貿易談判代表態度強硬,威脅將加徵嚴厲關稅和實施嚴格配額這樣的新聞,不消片刻就傳達到了特朗普的支持者們當中。

然而,正當新聞媒體得意洋洋地報導著特朗普最近又發表了哪些威脅言論時,特朗普卻倏地話鋒一轉,態度緩和了下來。此時,新聞界眼見之前對形勢的評判突然變成了“誤判”,又紛紛集體退卻,不再對特朗普此前咄咄逼人的架勢糾纏不休,並轉而稱之為“丟臉的撤退”或是“屈服”,指特朗普因為不了解何為談判技巧,而導致多走了彎路。

這就是特朗普與加拿大和墨西哥在北美自由貿易協議三方談判中的情況。加拿大和墨西哥銷往美國的產品,在各自出口總量中的佔比高達80%,而美國在談判中則採取了冒險的“邊緣政策”(brinksmanship,指將事態推到最危險的極限,從而迫使對方屈服讓步的外交手段)。在這場談判裡,有關鋼鋁進口的議題鬧得沸沸揚揚,佔據了各大新聞頭條,而鋼鋁生產業,也正是特朗普的支持者集中的領域,他們認為,全球化導緻美國的工作機會外流,使他們丟了飯碗。

雖然,特朗普威脅對鋼鋁進口徵收高關稅之舉,是在履行其競選承諾,不過現在大家都已經清楚,即使是特朗普的支持者們也心知肚明,想要復興製造業而又不會在其他領域招致實質損失的萬全之策,是不存在的。實際上,在2002年,當時任總統喬治·布什(George W. Bush)對進口鋼鐵加徵關稅時,就有報導指出,此舉令美國喪失了約200,000個工作崗位,並且還不得不轉為依賴量少價又高的美國本地鋼鐵。

可是,對於支持特朗普的群體來說,哪怕是他的執政班子出現了這樣的負面新聞,他們的接受程度也會比其他人高出許多,因為他們早已認定,所有的政府官員都是多管閒事、自私自利、浪費公款的流氓無賴。在他們看來,這些官僚人員就像是棲息在華盛頓政治沼澤里的鱷魚。而特朗普承諾過,將會消除這種現象,並且,只要特朗普在全國的支持率還能維持在接近50%,那就還會有人相信他的話。

針對2016年美國總統競選時出現的這種“特朗普現象”,最為中肯的評價就是:“新聞媒體太過於糾結在意特朗普言論的一字一句,卻沒有去仔細分析其中的真假;相反,特朗普的支持者們卻經過了認真思考,而並不把他的話當一回事”。這番話對於當時的競選活動,和對於今天特朗普的執政,是同樣的真確。

這番話的意思實際上就是指,特朗普隔三差五地發表危言聳聽的言論,在充滿敵意的新聞媒體眼中,就是“謊話連篇”,然而事實上,這種誇誇其談只不過是特朗普個人風格的體現,而這與他的職業生涯是一脈相承的。因為在擔任總統之前,特朗普就是在紐約的房地產市場裡摸爬滾打了一輩子,經常在生意桌上談判的商人。所以,對於他所說的話其實沒有什麼好擔心的。

絕大多數的新聞媒體根本不願意報導任何對特朗普有利的新聞,更不用說特朗普所取得的成績,因此,除了支持特朗普的福克斯新聞頻道(Fox News)之外,在其他媒體上尋找有關特朗普的正面報導,基本上都是無功而返。而其中一個反特朗普的媒體------彭博新聞社(Bloomberg News),在報導特朗普的負面新聞上可謂全力以赴,幾乎都掩蓋了特朗普實際上是在爭取更自由的貿易的事實。當加拿大企圖盡力保護本國的乳製品和禽肉市場時,特朗普政府與加拿大展開對抗就是一個例子。可是,彭博新聞社對於特朗普在作風上的這種反直覺的轉變只是輕描淡寫,卻濃墨重彩地描述了加拿大對於特朗普的看法是如何之差。

不過,公平而言,貿易領域的議題十分複雜,也不是那麼容易理解,即便是彭博新聞社的那些知識淵博的商業才幹們,也並不一定就能明白透徹。況且,貿易領域常常會涉及敏感議題,遮遮掩掩,諱莫如深,這就令貿易新聞變得更加晦澀難懂。對於隱藏在背後的真正原因,有關方面並不會如實相告,而這就愈發讓背後所隱藏的真正動機和邏輯難以捉摸。

以北美自由貿易協議中一個雙方僵持不下而導致談判停滯不前的困難點------投資者對地主國爭議解決機制(Investor-State Dispute Settlement,ISDS)為例。在北美自由貿易協議,以及其他許多的貿易協議當中,都設置了有關ISDS機制的規定條款。條款允許外國投資者在認為地主國違反了條約,侵犯了他們的財產,對他們進行歧視對待,或者剝奪了他們享有公平和平等待遇的權利時,向仲裁機構提出申訴。

其中一個案例就是,加拿大政府遵照聯合國《巴塞爾公約》(Basel Convention)的規定,對有害電子廢棄物的出口制定禁令,因此限制了PCB(多氯聯苯)向美國輸出,雖然美國並非該公約的締約國。但隨後,一家在加拿大投資,以將廢棄物運至美國處理的美國廢品處理公司SD邁爾斯(SD Myers),則以加拿大的禁令是對美國公司的歧視為由,依據北美自由貿易協議第11章的條款,對加拿大政府提起控告,讓後者對其作出2億美元的賠償。而北美自由貿易協議仲裁庭最終裁定加拿大政府敗訴,須對該公司作出賠償。

不過,美國一方現在卻想削弱ISDS機制在北美自由貿易協議中的作用。美國認為,這一方面涉及主權問題,而自己並不想受到多邊條約的束縛限制,另外,在投資者起訴地主國的案件審理過程當中,還有可能會存在司法人員行為不當(judicial misconduct)的問題。

反對ISDS機制的一方認為,案件的仲裁是由貿易律師在不公開審理的情況下作出的。而對於平常仲裁過程所受到的司法獨立(procedural fairness)和程序公平(procedural fairness)的保護,貿易律師們其實並不樂見。只要一個申訴案件被提起並且被審理,他們的錢就可以拿到手了。

此外,貿易律師對於公眾是不負有任何責任的,也沒有規定要求他們必須更廣泛地考慮到國家憲法和國際法當中的人權準則。美國的無黨派智庫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也認為,“這種閉門秘密審理的機制太過分”。

然而,ISDS機制的支持者們則表示,保密性是所有仲裁都具有的一個標準特點,是傳統慣例,並且有助於在爭端解決的過程之中創造一個有建設性、去政治化和就事論事的氣氛。另一方面,這種保密的做法只限於在那些僅涉及到爭議各方自身,而並非社會大眾的仲裁當中採用。

能源產業就是支持在北美自由貿易協議中繼續設置有關ISDS機制的條款的一方,認為這可以作為一項保護外國投資的有利手段。美國石油協會(American Petroleum Institute)指出,如果沒有了ISDS機制的規定,外國投資者將有可能被迫轉為向母國法庭尋求解決爭議。

而墨西哥接下來的總統大選,或許會加劇能源產業的擔憂。因為本屆墨西哥總統選舉領先候選人奧夫拉多爾(Andres Manuel Lopez Obrador)已經表示過,若是勝出當選,就會對目前墨西哥石油和天然氣行業私有化的局面作出重大調整,包括撤銷此前私人投資者與國營的墨西哥國家石油公司(Petroleos Mexicanos)所簽訂的合約。

可見,若是北美自由貿易協議中去除了ISDS機制的條款,屆時如果墨西哥違反了協議,那麼當地的外國私人投資者在北美自由貿易協議下的權益,就無法得到有效保障,損失賠償也會追索無門。

美國國際工商理事會(US Council for International Business)對此也表示贊同。 “如果今後沒有了關於保護投資的實質規定,包括ISDS機制的規定等,那麼,美國想要從北美自由貿易協議三個成員國之間開放投資的政策當中獲得實質有形的利益,是相當困難的” ,該機構表示。

美國風能開發公司Windstream Energy LLC起訴加拿大政府的案件,就是一個例子。在本案中,Windstream Energy公司最後獲得了勝訴。爭議源於Windstream Energy公司簽訂了一份以可再生能源上網電價補貼(feed-in tariff)的形式,向加拿大安大略省(Ontario)的電網銷售風電的合約。而該公司計劃將風力發電設備建設在安大略湖上(Lake Ontario)。

然而,當該公司還沒來得及開始建設風力發電設備時,安大略省就已經由於當地居民不滿而叫停了本次離岸風電開發項目。為此,該公司向加拿大政府提起了訴訟。而仲裁庭認為,雖然安大略省暫停該項目的做法,本身並沒有違反北美自由貿易協議的規定,但是,項目被暫停,這造成了Windstream Energy公司的投資沒有得到加拿大政府公平和平等的對待,而這一點就違反了北美自由貿易協議的規定。

此外,仲裁庭還具體指明了一些不妥之處,那就是,加拿大政府後續並沒能為本次項目的暫停提供足夠的正當理由,同時也沒能夠對項目叫停後,Windstream Energy公司被拋棄在法律和契約的邊境之外而無所適從的情況進行處理和解決。

可是說到底,這類貿易案件並不是什麼吸引眼球、萬眾矚目的新聞,這不難理解。尤其是,這些爭端背後的各種模糊隱秘的內情,更是鮮少有人關心。因此,哪怕是媒體的報導偏頗,有失公正,我們也很難因其沒有詳盡地敘述案件的細節,而對其加以指責。雖然,唯有在得知了案件的詳細情況之後,我們才能夠理解爭議的利害攸關之處。況且,有關方面披露給新聞媒體的內情只是冰山一角,而有許多案件都是閉門不公開審理的,具體詳情我們也不得而知。

墨西哥錫那羅亞州(Sinaloa State)的州長科裴爾(Quirino Ordaz Coppel),對於北美自由貿易協議的談判,則抱有一個更為客觀平和的看法。在接受新華社採訪時,科裴爾表示,北美自由貿易協議的各方在共同面對和探討了存在困難的議題之後,便會開始著手解決問題了。

不過,科裴爾指出,各方要做的並不僅僅是解決問題而已。未來,各方還需要在改善貿易多樣化上多下工夫,擴大與世界其他地區的貿易往來。

“一直以來,墨西哥都非常依賴於和美國的貿易。而目前,我們正在進一步加快和深化自身貿易的多樣性,增加與中國、南美和歐洲地區的貿易,尤其是與亞洲市場的貿易”,科裴爾介紹。

“貿易夥伴雙方的關係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做到互惠互利。這是衡量一份貿易協議是否優良的標準。中國對於我們而言非常重要,該國是世界領先的佼佼者之一” ,科裴爾表示,並指加強貿易和商業領域能夠惠及每一個人。

墨西哥駐印尼和中國的前任大使李子文(Sergio Ley Lopez),在接受新加坡《海峽時報》(The Straits Times)的採訪時也對此表示同意。李子文現在擔任墨西哥外貿投資和技術理事會(Mexican Business Council for Foreign Trade, Investment and Technology)的亞太地區主席。他說:“新加坡取得了非常出色的成就。我認為迄今為止,世界上很少有哪個國家所取得的成就可以和新加坡的相媲美。而有鑑於此,新加坡已經成為了墨西哥商人在地圖上著重標記的一塊地方。”

雖然,加拿大也在努力提升貿易的多樣性,擴大與歐洲和遠東地區的貿易往來,但是墨西哥並不比加拿大落後多少。長久以來,墨西哥都是整個拉丁美洲地區貿易最自由的國家,而世界航運業也在競相開通到墨西哥的新航線。

現已被法國航運業巨頭達飛海運集團(CMA CGM)所收購、總部位於新加坡的美國總統輪船(APL),也抱著熱切的期望,開通了到拉丁美洲的新航線。

英國航運業研究諮詢機構集裝箱貿易統計公司(Container Trade Statistics)的數據顯示,去年,墨西哥曼薩尼約(Manzanillo)港的重箱吞吐量為201萬個20尺櫃,同比增長了8.5%。而拉薩羅卡德納斯港(Lazaro Cardenas)的重箱吞吐量則為773,697個20尺櫃,相比2016年上升了3.8%。今年1月,墨西哥港口所處理的自中國進口的貨物量增加了14.2%,2月份的增幅更達到35.4%。

APL新開通的航線名為格查爾快航航線(Quetzal Express,QEX),每週開行一個班次,連接中國、韓國、台灣、香港至墨西哥及南美西岸(WCSA)。從華南至墨西哥的航行時間為22天。此外,該航線還挂靠危地馬拉(Guatemala)、哥倫比亞(Colombia)、厄瓜多爾(Ecuador)和秘魯(Peru)的港口。

“APL目前也運營著其他從墨西哥和南美洲開往亞洲地區,如中國、台灣和韓國等市場的航線,主要運輸墨西哥出口農產品。而新開通的QEX航線將會與現有這些航線互為補充”,APL的新聞發言人Shirley Poo介紹道。她並表示,QEX航線在開往亞洲的方向上將會運輸墨西哥產的水果等易腐品,而返回墨西哥的一程將會運輸中國出口的製造業產品。

在開通QEX航線之前,APL已經開通了三條連接亞洲和墨西哥的航線。該三條航線均有挂靠位於拉丁美洲的港口,包括哥倫比亞、厄瓜多爾、智利(Chile)和中美洲等地。這三條航線連同QEX航線,均會停靠墨西哥位於太平洋沿岸的港口曼薩尼約。曼薩尼約也是墨西哥最大的集裝箱門戶港。

這些發展趨勢都表明,墨西哥在全球貿易舞台上正在扮演著一個日益突出的角色,而世界航運業對於墨西哥的興趣也是越來越濃厚。未來,美國總統特朗普的貿易策略或許會取得成效,但是民眾則可能不會有明顯的感知。這一部分原因是由於媒體對他的敵視,但更多的也許是因為,人們並不覺得詳盡而長篇的貿易新聞精彩有趣,即使細節報導得十分全面也無人問津。然而,如果今後特朗普不出什麼大的差錯的話,未來在競選總統連任的時候,他的支持者們預計還是會繼續選擇投他一票的。

特朗普即便是成功解決了工人階級的工作崗位問題,又解決了當前貿易中的問題,也還是無法得到廣大民眾的歡呼喝彩。而眼下,處理北美自由貿易協議裡的爭議,對於特朗普來說將會是一個考驗。不過,問題的解決方案最終究竟是奏效了,還是失敗了,都必須在未來交由歷史來評判。而時間總是會說明一切的。

* - 表示必填寫
美國總統特朗普對待北美自由貿易協議談判的處理方式,你認為是會帶來益處,還是害處?能否詳細說說你​​的想法?

* 訊息:

* 電郵:  

 

U.S. Trade Speciali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