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歐後英國與歐洲大陸關係影響因素解析
在英國與歐盟就有關脫歐而進行的周旋當中,歐盟(European Union)的立場一直是抵抗英國離開歐盟的決定,並想方設法阻止英國退出歐盟。不過如今,英國離開歐盟的大勢已定,而未來當英國完成退出歐盟的程序以後,歐盟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預計將會通過對現有的一些措施作出改變的手段,來達成吸引或是迫使英國重回歐盟的目標。
這意味著,在繼續尋求與英國維持盡可能緊密的聯繫方面,今後歐盟的立場和目標仍然會與此前保持一致,然而,在實現該目標的具體做法上,未來和以往將會有所區別。相比起之前向英國提出一些令他們無法接受、必然會拒絕的條件,今後,歐盟估計將會向英國提供一些更有“誠意”、更具吸引力的貿易條款,以吸引英國重回並留在歐盟,這樣歐盟也得以保全自己的一個主要的出口市場。所以說,歐盟保持與英國之間的緊密關係的目標,儘管將來依然不會改變,但是為了達到目的而採用的方法,相比以前則會出現十分顯著的差異。
在英國,脫歐期限來臨以前,留歐派曾經向民眾講解一旦英國面臨無協議脫歐時各種可能會出現的後果,而脫歐派則把留歐派的這種做法稱作是一場旨在製造恐慌的“恐嚇計劃”(Project Fear)。留歐派的宣傳和講解,大部分都是建立在假設之上,假定歐盟必然是“心狠手辣”、“滿懷怨恨”,並且因為英國國內已經被想要擺脫和離開歐盟的情緒所主導,而一心想要報復英國。這種“玩恐嚇”的手法一直是留歐派在與脫歐派“交戰”時所採取的慣用手段,而且還收效甚廣。在2016年臨近脫歐公投時,留歐派就已經使用過這個策略,並且從目前來看,只要是英國真正脫離歐盟的那天尚未到來,留歐派就還會繼續採用這種方法。
不過,對於英國無協議脫歐之後的混亂景象,人們是否應該為之感到如此焦慮?這種恐懼與擔憂,到底有沒有真實地反映出現實當中的狀況之惡劣?且不說,英國脫歐以後,是否就真的會出現混亂的後果。留歐派對於英國脫歐後混亂局面的設想,也只是一面之詞,就像古老的諺語所說的一樣:“叛國賊永遠也不會變得強大起來,因為他們一旦強大起來,就無人敢稱之為叛國賊”。同理,未來當英國正式完成脫歐以後,或許情形與預想的不一樣,沒有出現這般混亂的景象,也不值得人們為之如此的憂慮,那麼“恐嚇計劃”自然就會失效。但是,無論是留歐派也好,脫歐派也好,他們都在同一艘船上,這艘船正開往他們雙方必須共同度過的一個未來。今後,隨著環境發生了變化,態度也必須相應改變。
作為一個為歐盟的付出大於收穫的“淨貢獻”成員國,英國從歐盟進口的產品無疑比出口歐盟的要多。2018年,在對歐盟的貿易上,英國總體的貿易逆差為640億英鎊(約合816億美元)。儘管在服務貿易上,英國錄得了290億英鎊的順差,可是卻遠遠無法抵銷產品貿易上高達930億英鎊的逆差。然而,在對歐盟以外國家的貿易上,英國則是有著440億英鎊的順差的。
在對歐盟的貿易上,英國之所以會有如此大的逆差,是因為英國是德國汽車的使用大戶,同時也是產自法國、德國、意大利和西班牙的各種酒類的消費大戶。自很久以前開始,這些對英國出口的生產商們就已經在極力呼籲歐盟委員會與英國建立起貿易協議。因此,估計未來歐盟與英國之間很快就會開展新一輪真正具有建設性的良性談判,並且最終應該是能夠敲定一個可行的臨時性過渡辦法的。
誠然,新的貿易壁壘的出現也並非沒有可能的事,尤其是,如果未來英國真的出現了無協議脫歐的情況的話。或者,即便是英國與歐盟經過談判以後,確立了將會在今後開啟的一種新的貿易關係,但是在這種新的貿易關係當中,市場准入範圍比原先縮小了,這也會導致新的貿易壁壘的產生。此前,英國曾經希望,在出現無協議脫歐的情況下,加拿大會同意將原本與歐盟簽訂的《加拿大-歐盟全面性經濟與貿易協議》(Comprehensive Economic and Trade Agreement,CETA),原封不動地延續和照搬到英國。儘管,後來加拿大拒絕了這一提議,但是,哪怕是英國得到了加拿大的同意,這份備受誇耀的貿易協議,也有可能會為出口商帶來一些新的問題和障礙。
英國是歐盟最大的出口市場之一,排名僅次於美國,位列第二。雖然出口量只比美國略低一些,但是卻遠遠超過了排名第三位的中國。不過,需要提醒的一點是,歐盟內部的貿易量是非常大的。
談及歐盟內部貿易,就不得不提到“鹿特丹效應”(the Rotterdam effect)。荷蘭的鹿特丹港是歐洲最大的港口,而何謂“鹿特丹效應”?由於出口貨物的目的地一般會以首個抵達的國家為准而被記錄在案,因此,假如有一個從別的國家出發,計劃運往英國的集裝箱,首先運抵鹿特丹港,然後再從鹿特丹中轉運往英國,那麼,這個集裝箱的出口目的地就會被記錄為歐盟,而後續再運至英國時,這個集裝箱又會再次被記錄成歐盟出口英國的貨物。這種情況就被稱為“鹿特丹效應”。由於這種數據受到重複記錄的情形,可能會導致英國與歐盟之間的貿易數據“有水分”,因此,英國國內在針對脫歐進行辯論時,“鹿特丹效應”受到了廣泛關注和探討。未來,這種“鹿特丹效應”是否會為英國脫歐的前景更添複雜性?
目前,一眾歐洲北方港口(the Northern Range)均已針對脫歐後的運作流程做出了安排。作為歐洲北方港口之中規模最大的一個,鹿特丹港已經大幅簡化了文件查驗的相關程序,將額外所需的查驗時間縮短到了只有15分鐘。未來,隨著操作的日益熟練,以及電子化技術的不斷發展,鹿特丹港認為,查驗時間必定還會進一步縮短。
另一個歐洲北方港口勒阿弗爾(Le Havre),是法國的一個主要的中轉港,也是該國的一大出口港。在法國,另外一個具有重要地位的港口便是加萊(Calais)。雖然,加萊港並不是一個主要的海港,可是加萊卻是英法兩國渡輪碼頭的所在地。而位於加萊旁邊、與加萊同屬加萊海峽省(Pas-de-Calais)的市鎮科凱勒(Coquelles),則是英法海底隧道(the Channel Tunnel,或稱Chunnel)位於法國一端的起點。英法海底隧道是一條長達50公里的鐵路,其英國一端的起點位於肯特郡(Kent)的福克斯通(Folkestone)。
而往日曾經一度也相當繁忙的比利時港口澤布呂赫(Zeebrugge),近年來卻因為掛靠的船隻越來越少,而導致地位不斷下滑。這個情況引起了中國的中遠海運(Cosco Shipping)的注意。2018年,中遠海運與澤布呂赫港簽約,全面接管該集裝箱碼頭,並計劃進行浚深,以達到可以供東方海外(OOCL)的超大型集裝箱船------21,000個20尺櫃的“東方海外香港號”(OOCL Hong Kong)掛靠卸貨的水平,將該碼頭打造成為歐洲北方港口當中的一個主要大港。
另外一個比利時的主要港口安特衛普(Antwerp),其發展形勢則一直不錯。儘管該港位於斯海爾德河(River Scheldt)的潮汐河口(tidal estuary)之上,離北大西洋仍有80公里,但是這並沒有妨礙到該港的發展。並且,安特衛普碼頭擁有著連接至腹地的發達而完善的交通網絡,包括鐵路、公路和運河。
再回頭看看鹿特丹,這個歐洲最大的港口。自1962年起到2004年間,鹿特丹便一直是全球最繁忙的港口。不過,在2004年以後,該港作為世界最繁忙港口的地位,已經先後被新加坡和上海港所取代。正如其他所有的歐洲北方港口一樣,鹿特丹港的腹地範圍也延伸到了本身所在的荷蘭國界之外,覆蓋到了德國的內陸地區。
其他值得一提的港口,還有相對上算是業內“後起之秀”的德國威廉港(Wilhelmshaven)。威廉港是德國唯一的深水港,擁有天然的深水航道。早在1950年代末,威廉港就認識到了深水航道的重要性,並且利用這個優勢,成功建設了首個油輪突堤碼頭。自此以後,威廉港便一直保持著德國最重要的原油進口碼頭的地位。不過如今,由於亞洲至歐洲貿易航線上所投放的集裝箱船,體型和運力越來越大,因此業內對於深水碼頭的需求也在持續增加,所以,未來威廉港的集裝箱貨物吞吐量,也許會日益攀升。
德國的漢堡港(Hamburg)也是歐洲北方港口中的一員。該港是一眾歐洲北方港口當中,地處位置最靠東邊的一個,也是歐洲的第三大最繁忙港口,排名位於鹿特丹和安特衛普之後。為了能夠供當前業內越來越大的集裝箱船掛靠,漢堡港需要對易北河(River Elbe)航道進行浚深,但是卻受到了環保團體的反對。出於保護生態等原因,環保團體不斷“變著法子”採取各種法律手段,來阻止漢堡港開展浚深工程,為此,漢堡港備受困擾。漢堡港所取得的一個顯著成果,就是與俄羅斯------主要是與位於波羅的海(the Baltic Sea)上的聖彼得堡港(St Petersburg)達成了貿易協議,將亞洲至歐洲航線上的超大型集裝箱船,在掛靠漢堡港時所卸下的貨物,經由近洋支線航線,中轉運輸至位於波羅的海上的港口。
以上就是位於英吉利海峽(the English Channel)的歐洲大陸一側的一些港口的概況。未來,當英國脫歐之後,這些港口很可能會受到負面影響。不過,對於歐盟國家的貿易商,尤其是那些貿易量較大的貨主來說,未來他們仍舊會尋求進入英國市場,因此也會因應具體情況作出調整。既想進入英國市場,又不願意作出改動,那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這些歐盟港口可以一邊盡自己最大的努力來保住當前的業務量,減少損失,同時也可以一邊關注貨主在尋求進入英國市場上的動向。
也許,在脫歐一年之後,英國在相關的監管制度和條款的建立和設置上,看起來會與香港或者新加坡有些類似,也就是,在監管上會採取較為寬鬆的做法。這不會是什麼令人驚訝的事情。倘若英國在監管上選擇採取較為寬鬆的原則,那麼,一旦歐盟與英國的跨境貿易出現了問題,則很有可能就是由歐盟一方所造成的。歐盟監管過於嚴格的做法,未來只會在歐洲大陸的出口商當中激起更多的不滿,並且還有可能會在今後迫使這些出口商逐漸向疑歐派靠攏,並連同反對黨一起,支持和推動所屬的國家離開歐盟關稅同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