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s happening in Intra Asia

 

Eng

繁體

简体

亞洲區內保護主義:亞太地區共融的障礙

擴大亞洲區內貿易的覆蓋範圍,一直是區內相關國家所關注的焦點和討論的熱點。不過,“亞洲區內貿易”這個概念,究竟具體涵蓋了哪些區域和範圍,就連亞洲地區的國家自己也說不清道不明。有些國家即便是互為盟友,在這個問題上也可能存在著不一樣的看法。乃至遠在南半球大洋洲的澳洲和紐西蘭,也希望自身能夠被歸劃到“亞洲區內貿易”的範圍之內。澳洲和紐西蘭的這種想法是可以理解的。他們寄望未來“亞洲區內貿易”概念的範圍能夠擴大延伸,並且區內的貿易關係也會得到進一步鞏固加強。不過,他們更願意自己所處的這片區域被稱為“印度-太平洋地區”(Indo-Pacific,最初為生物地理學概念,指印度洋及太平洋水域,後被賦予地緣政治意義,除大洋水域外還包括了大洋沿岸的國家。近年來,美國提出“自由與開放的印度-太平洋地區”戰略,意圖通過與其盟友日本、印度、澳洲加強合作,將影響力和控制的範圍從太平洋擴大至印度洋地區,以與中國在亞洲地區的戰略擴張相抗衡)。

“亞洲區內貿易”的概念怎樣模糊不清法?可以說,不同的人對其具體範圍的理解也不盡相同。例如,有的人認為,亞洲區內貿易航線網絡的延伸範圍,應該是東至印度,西達日本,既囊括韓國、中國和東南亞地區,包括印尼和菲律賓,此外也覆蓋澳洲及紐西蘭兩國。

而另外一些人又有著不一樣的想法。比方在印度,人們更想讓中東和東非地區被涵蓋到亞洲區內貿易的範圍裡。但是,在日本人和澳洲人看來,他們則更希望亞洲區內貿易可以延伸到美洲大陸,包括北美、中美和南美。

可見,在對“亞洲區內貿易”概念的認知上,不同的國家、不同的人有著多種不同的觀點。雖然,橫跨印度到日本,所有國家都希望“亞洲區內貿易”所涉及的相關國家,可以建立起一個貿易集團,同時也期望各個成員國能夠共享同一種價值觀,尊重同一套規則體系,然而,事實是,區內一些國家存在著與開放融合相悖的保護主義傾向,這使得地區合作的深化面臨著阻礙。

談到亞洲區內,則不得不提起中國。在亞洲區內國家的眼裡,往日中國的形象更像是一個“夥伴”,不過如今,這種形象在他們看來已經發生了改變,變得更像是一個“對手”。此外,中國自有一套原則,與亞洲區內多國所抱持的傳統民主價值不同。並且,目前中國與區內數個國家之間還存在著領土爭端。這些都是會對地區合作產生影響的因素。尤其是,此前在關於南沙群島的領土爭議上,中國拒不承認國際仲裁機構“常設仲裁法院”有關南海仲裁案的判決結果,堅持宣稱對南沙群島擁有主權,這種強硬的姿態更是給亞洲區內國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經過多年的發展,中國在供應鏈上的位置已經得到了提升。亞洲區內那些早已經實現了工業化的發達國家,如澳洲、韓國和日本,以前曾經擁有非常顯著的競爭優勢。但是,如今隨著中國的不斷崛起,這些國家所面臨的來自中國的競爭將會日益加大。不過,由於中國現在正在以實現經濟結構轉型,作為其經濟發展的目標,試圖將市場從原先的以出口為主導,轉向依靠國內消費需求拉動,這也許會有助於暫時避免中國與這些發達國家形成正面競爭關係,儘管,目前中國在實現這個目標上,仍然是計劃大於行動。

當下,由於多種因素所致,跨國企業為求減少成本,降低風險,正在紛紛遷離中國。可是,無論遷移潮的背景和原因為何,規模再怎麼浩大,中國對於亞洲區內貿易的巨大影響力是壓倒性的。在澳洲,有90%的進口商品都是來源於中國,而其中,精加工產品(elaborately transformed manufactures)的比例又占到了90%之多。最初,澳洲從中國進口的產品種類絕大多數只是紡織品、服裝和鞋履等,而到了上世紀90年代,這類進口產品已經逐漸被家用電器所取代。今天,澳洲從中國進口的商品類別又有了新的變化------其中有50%都是工程技術類產品(engineering products),比如辦公室設施和電信設備等。

儘管在進口上對中國的依賴較大,但是澳洲的確擁有著一些獨特的優勢,甚至讓其足以與世界上一些最強大的國家競爭比拼。不過,對於澳洲來說,繼續保持該國在教育,以及勞動力技術技能水平上的領先地位,保證自身的優勢在未來不會喪失,仍然是非常重要的。

早自2012年起,“印度-太平洋”的概念就已經開始時常見諸於官方言論之中。當時,在澳洲的總體出口貿易量裡,有27.3%的貨物都是以中國為目的地。而除了中國以外,在澳洲其他一些最主要的地區貿易夥伴當中,出口至東亞地區(除中國以外,包括日本、南韓、香港和臺灣)的貨物在澳洲出口總量中的占比為33.3%,出口至東南亞地區(包括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和新加坡)的貨物比例為9.5%,印度的占比為4.9%,而美國的占比則為3.8%。

而到了截至2019年10月份的過去一年裡,“印度-太平洋”的概念更是已經變得十分“火熱”,受到了美國盟友們的擁護與支持。但是,儘管如此,在這段時期內,作為美國盟友之一、支持“印度-太平洋”概念的澳洲,其出口至中國的貨物在該國出口總量裡所占的比例,依然錄得了超過10%的躍升,達到了37.7%。然而,澳洲對其他主要貿易夥伴的出口量卻都錄得萎縮。其中,出口至東亞地區(除中國以外)的貨物下跌至26.4%,出口至東南亞地區的貨物減少至8.8%,出口至印度的貨物降至3.7%,而出口至美國的貨物也降至3.7%。

不僅出口,就連進口的發展趨勢也是如出一轍。2012年,在澳洲的進口總量當中,來自中國的貨物占到了17.3%,而自東亞地區(除中國以外)進口的貨物占比為13.2%,自東南亞地區進口的貨物占比為16%,來自的印度進口比例為1%,而來自美國的進口比例為11.8%。但是,在截至2019年10月的過去一年裡,澳洲自中國進口的貨物占該國進口總量的比例,跳升到了25.5%。而自其他主要貿易夥伴進口的貨物量則紛紛下跌。自東亞地區(除中國以外)進口的貨物下跌至12.9%,來自東南亞地區的進口減少至14.2%,來自美國地區的進口也減少至11.1%。而只有從印度進口的貨物量錄得了輕微的提升,升幅僅為1.6%。

一些亞洲區內國家,如日本和新加坡等,也與澳洲一樣支持“印度-太平洋”這個概念。這些國家不僅是《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omprehensive Progressive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簡稱CPTPP,或TPP-11,是美國退出後的《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的新名字)的成員國,同時也是《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簡稱RCEP,由東盟十國與中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簽訂)的簽約國,因此也有著更多的共同立場,更加“意氣相投”。

但是,作為“大哥”的美國,態度卻有些飄忽不定。首先,美國總統特朗普在正式就任的第一天,就已經簽署了行政命令,決定讓美國退出《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rans-Pacific Partnership,TPP),也就是CPTPP的前身。此外,美國近年來已經多次威脅將會退出世界貿易組織(WTO),企圖架空甚至推翻世貿組織現有的規則體系,讓國際多邊體制面臨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戰。美國的一系列攪局和阻擾的做法,已經使得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制(Dispute Settlement Body)的效率大大降低,未來甚至有可能令各方無法實現上訴,使世貿組織最重要的仲裁體系陷入名存實亡的癱瘓狀態。

另一方面,在2011年,澳洲與印度之間正式開展了有關《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的雙邊談判,然而,談判的進展卻十分緩慢。甚至到最後,當《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的15個成員國均已結束談判的時候,印度卻選擇了退出。澳洲政府曾經在2018年組織專家撰寫了一份分析印度未來對於澳洲的戰略意義的報告,名為《印度經濟策略2035》(An India Economic Strategy to 2035)。報告的作者彼得·瓦吉斯(Peter Varghese)承認,“在澳洲,大部分人仍然不相信未來印度對於澳洲來說會具有重要意義這個說法”。該報告提出了到2035年,實現澳洲出口至印度的產品翻三倍的目標,使總值達到310億美元。雖然,這並不是一個小的目標,可是,與目前澳洲對中國出口的產品高達1,120億美元的總值相比,這還是顯得有些微不足道。

並且,現在澳洲與中國的緊密經濟聯繫,已經逐漸超越了貨物貿易的範圍。去年7月份,一份由澳洲智庫“澳中關係研究院”(The Australia-China Relations Institute)發佈的報告指出,在與澳洲聯合發表的科學論文當中,中澳兩國聯合發表的論文數量高居領先位置,因此,中國未來將有望成為澳洲在國際研究上的其中一個最大的合作夥伴。

而至於印度,該國儘管具有較大的經濟體量,擁有一定的財富積累,也有著較為豐富的人才資源,但是,該國卻受到其民主體制的拖累。具體表現在,印度的農業領域出於保護主義而向政府施加勢力,反對任何要求遵循自由貿易和自由市場規則的貿易協議,然而印度政府卻無法與這種保護主義勢力對抗。相比之下,中國的情況則大不相同。中國政府權力高度集中,手腕強硬,對各方各面都具有強而有力的掌控,因此該國政府政策的貫徹執行效率非常之高,迅速便可以擺平一些企圖圍護既得利益的做法。無論是建設公路還是鋪設鐵路也好,基礎設施工程很快就能夠開展,不會造成耽擱延誤。而相比之下,印度政府則需要考慮顧及當地農民的意見和想法,還要避免侵擾當地的牛群,因為牛在印度教裡是聖物。

不過,作為改革派的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在去年的全國大選裡已經成功取得了大多數席位,並且席位數目還比以前有所增加。因此,在不久的將來,印度將有望實行力度更大的改革,改善和促進貿易融合,對於一些必要的改進措施也會大力推行。這是一個令人鼓舞的趨勢。然而,無論莫迪政府是多麼的熱切和急迫地想要推動印度的發展,讓國家盡其所能地提升至最佳水平,印度國內總是存在著一些反對勢力,一些社會上的保守勢力。這些人不願意改革,尤其是,如果改革意味著需要改變國家的一些固有的特點,他們甚至會敵視改革。雖然,為了進步和發展,印度已經作出了不少改變,但是改變的步伐卻依舊十分緩慢,而未來這種緩慢變化的趨勢還會繼續維持下去。

擴大亞洲區內貿易的範圍,使之變得海納百川,變得更為包容,是否能夠實現?也許,這個問題其實並不如其表面上所顯示出來的那麼嚴峻。實際上,這個過程已經發生,並且正在進行當中。更重要的是,亞洲區內的貿易夥伴們,尤其是作為亞洲區內貿易關鍵核心的東盟的成員國們,必須下定決心取消他們自己所設下的貿易壁壘,切實促進彼此之間的產品和服務流動。可是,這個目標的實現------就像其他目標的實現一樣------總是需要有政治意願才能夠達成的。而政治意願對於那些真正需要它的人們來說,總是如此的缺乏。

 

* - 表示必填寫
跨國企業從中國遷離的趨勢,被認為也許會有利於促進亞洲區內的貿易。然而,鑒於中國是在亞洲區內貿易當中,貿易量占比最大的國家,你認為,企業遷出中國會對亞洲區內貿易有利的說法,是否合理?你認為,未來亞洲區內貿易的會有著怎樣的發展趨勢?

* 訊息:

* 電郵:  

 

Intra Asia Trade Specialists

Nippon Express (HK) Co., Ltd.
Visible & Strategic Logistic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