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s happening in Intra Asia

 

Eng

繁體

简体

亚洲区内保护主义:亚太地区共融的障碍

扩大亚洲区内贸易的覆盖范围,一直是区内相关国家所关注的焦点和讨论的热点。不过,“亚洲区内贸易”这个概念,究竟具体涵盖了哪些区域和范围,就连亚洲地区的国家自己也说不清道不明。有些国家即便是互为盟友,在这个问题上也可能存在着不一样的看法。乃至远在南半球大洋洲的澳洲和纽西兰,也希望自身能够被归划到“亚洲区内贸易”的范围之内。澳洲和纽西兰的这种想法是可以理解的。他们寄望未来“亚洲区内贸易”概念的范围能够扩大延伸,并且区内的贸易关系也会得到进一步巩固加强。不过,他们更愿意自己所处的这片区域被称为“印度-太平洋地区”(Indo-Pacific,最初为生物地理学概念,指印度洋及太平洋水域,后被赋予地缘政治意义,除大洋水域外还包括了大洋沿岸的国家。近年来,美国提出“自由与开放的印度-太平洋地区”战略,意图通过与其盟友日本、印度、澳洲加强合作,将影响力和控制的范围从太平洋扩大至印度洋地区,以与中国在亚洲地区的战略扩张相抗衡)。

“亚洲区内贸易”的概念怎样模糊不清法?可以说,不同的人对其具体范围的理解也不尽相同。例如,有的人认为,亚洲区内贸易航线网络的延伸范围,应该是东至印度,西达日本,既囊括韩国、中国和东南亚地区,包括印尼和菲律宾,此外也覆盖澳洲及纽西兰两国。

而另外一些人又有着不一样的想法。比方在印度,人们更想让中东和东非地区被涵盖到亚洲区内贸易的范围里。但是,在日本人和澳洲人看来,他们则更希望亚洲区内贸易可以延伸到美洲大陆,包括北美、中美和南美。

可见,在对“亚洲区内贸易”概念的认知上,不同的国家、不同的人有着多种不同的观点。虽然,横跨印度到日本,所有国家都希望“亚洲区内贸易”所涉及的相关国家,可以建立起一个贸易集团,同时也期望各个成员国能够共享同一种价值观,尊重同一套规则体系,然而,事实是,区内一些国家存在着与开放融合相悖的保护主义倾向,这使得地区合作的深化面临着阻碍。

谈到亚洲区内,则不得不提起中国。在亚洲区内国家的眼里,往日中国的形象更像是一个“伙伴”,不过如今,这种形象在他们看来已经发生了改变,变得更像是一个“对手”。此外,中国自有一套原则,与亚洲区内多国所抱持的传统民主价值不同。并且,目前中国与区内数个国家之间还存在着领土争端。这些都是会对地区合作产生影响的因素。尤其是,此前在关于南沙群岛的领土争议上,中国拒不承认国际仲裁机构“常设仲裁法院”有关南海仲裁案的判决结果,坚持宣称对南沙群岛拥有主权,这种强硬的姿态更是给亚洲区内国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在供应链上的位置已经得到了提升。亚洲区内那些早已经实现了工业化的发达国家,如澳洲、韩国和日本,以前曾经拥有非常显著的竞争优势。但是,如今随着中国的不断崛起,这些国家所面临的来自中国的竞争将会日益加大。不过,由于中国现在正在以实现经济结构转型,作为其经济发展的目标,试图将市场从原先的以出口为主导,转向依靠国内消费需求拉动,这也许会有助于暂时避免中国与这些发达国家形成正面竞争关系,尽管,目前中国在实现这个目标上,仍然是计划大于行动。

当下,由于多种因素所致,跨国企业为求减少成本,降低风险,正在纷纷迁离中国。可是,无论迁移潮的背景和原因为何,规模再怎么浩大,中国对于亚洲区内贸易的巨大影响力是压倒性的。在澳洲,有90%的进口商品都是来源于中国,而其中,精加工产品(elaborately transformed manufactures)的比例又占到了90%之多。最初,澳洲从中国进口的产品种类绝大多数只是纺织品、服装和鞋履等,而到了上世纪90年代,这类进口产品已经逐渐被家用电器所取代。今天,澳洲从中国进口的商品类别又有了新的变化------其中有50%都是工程技术类产品(engineering products),比如办公室设施和电信设备等。

尽管在进口上对中国的依赖较大,但是澳洲的确拥有着一些独特的优势,甚至让其足以与世界上一些最强大的国家竞争比拼。不过,对于澳洲来说,继续保持该国在教育,以及劳动力技术技能水平上的领先地位,保证自身的优势在未来不会丧失,仍然是非常重要的。

早自2012年起,“印度-太平洋”的概念就已经开始时常见诸于官方言论之中。当时,在澳洲的总体出口贸易量里,有27.3%的货物都是以中国为目的地。而除了中国以外,在澳洲其他一些最主要的地区贸易伙伴当中,出口至东亚地区(除中国以外,包括日本、南韩、香港和台湾)的货物在澳洲出口总量中的占比为33.3%,出口至东南亚地区(包括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和新加坡)的货物比例为9.5%,印度的占比为4.9%,而美国的占比则为3.8%。

而到了截至2019年10月份的过去一年里,“印度-太平洋”的概念更是已经变得十分“火热”,受到了美国盟友们的拥护与支持。但是,尽管如此,在这段时期内,作为美国盟友之一、支持“印度-太平洋”概念的澳洲,其出口至中国的货物在该国出口总量里所占的比例,依然录得了超过10%的跃升,达到了37.7%。然而,澳洲对其他主要贸易伙伴的出口量却都录得萎缩。其中,出口至东亚地区(除中国以外)的货物下跌至26.4%,出口至东南亚地区的货物减少至8.8%,出口至印度的货物降至3.7%,而出口至美国的货物也降至3.7%。

不仅出口,就连进口的发展趋势也是如出一辙。2012年,在澳洲的进口总量当中,来自中国的货物占到了17.3%,而自东亚地区(除中国以外)进口的货物占比为13.2%,自东南亚地区进口的货物占比为16%,来自的印度进口比例为1%,而来自美国的进口比例为11.8%。但是,在截至2019年10月的过去一年里,澳洲自中国进口的货物占该国进口总量的比例,跳升到了25.5%。而自其他主要贸易伙伴进口的货物量则纷纷下跌。自东亚地区(除中国以外)进口的货物下跌至12.9%,来自东南亚地区的进口减少至14.2%,来自美国地区的进口也减少至11.1%。而只有从印度进口的货物量录得了轻微的提升,升幅仅为1.6%。

一些亚洲区内国家,如日本和新加坡等,也与澳洲一样支持“印度-太平洋”这个概念。这些国家不仅是《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omprehensive Progressive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简称CPTPP,或TPP-11,是美国退出后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的新名字)的成员国,同时也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简称RCEP,由东盟十国与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签订)的签约国,因此也有着更多的共同立场,更加“意气相投”。

但是,作为“大哥”的美国,态度却有些飘忽不定。首先,美国总统特朗普在正式就任的第一天,就已经签署了行政命令,决定让美国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rans-Pacific Partnership,TPP),也就是CPTPP的前身。此外,美国近年来已经多次威胁将会退出世界贸易组织(WTO),企图架空甚至推翻世贸组织现有的规则体系,让国际多边体制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美国的一系列搅局和阻扰的做法,已经使得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Dispute Settlement Body)的效率大大降低,未来甚至有可能令各方无法实现上诉,使世贸组织最重要的仲裁体系陷入名存实亡的瘫痪状态。

另一方面,在2011年,澳洲与印度之间正式开展了有关《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双边谈判,然而,谈判的进展却十分缓慢。甚至到最后,当《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15个成员国均已结束谈判的时候,印度却选择了退出。澳洲政府曾经在2018年组织专家撰写了一份分析印度未来对于澳洲的战略意义的报告,名为《印度经济策略2035》(An India Economic Strategy to 2035)。报告的作者彼得·瓦吉斯(Peter Varghese)承认,“在澳洲,大部分人仍然不相信未来印度对于澳洲来说会具有重要意义这个说法”。该报告提出了到2035年,实现澳洲出口至印度的产品翻三倍的目标,使总值达到310亿美元。虽然,这并不是一个小的目标,可是,与目前澳洲对中国出口的产品高达1,120亿美元的总值相比,这还是显得有些微不足道。

并且,现在澳洲与中国的紧密经济联系,已经逐渐超越了货物贸易的范围。去年7月份,一份由澳洲智库“澳中关系研究院”(The Australia-China Relations Institute)发布的报告指出,在与澳洲联合发表的科学论文当中,中澳两国联合发表的论文数量高居领先位置,因此,中国未来将有望成为澳洲在国际研究上的其中一个最大的合作伙伴。

而至于印度,该国尽管具有较大的经济体量,拥有一定的财富积累,也有着较为丰富的人才资源,但是,该国却受到其民主体制的拖累。具体表现在,印度的农业领域出于保护主义而向政府施加势力,反对任何要求遵循自由贸易和自由市场规则的贸易协议,然而印度政府却无法与这种保护主义势力对抗。相比之下,中国的情况则大不相同。中国政府权力高度集中,手腕强硬,对各方各面都具有强而有力的掌控,因此该国政府政策的贯彻执行效率非常之高,迅速便可以摆平一些企图围护既得利益的做法。无论是建设公路还是铺设铁路也好,基础设施工程很快就能够开展,不会造成耽搁延误。而相比之下,印度政府则需要考虑顾及当地农民的意见和想法,还要避免侵扰当地的牛群,因为牛在印度教里是圣物。

不过,作为改革派的印度总理莫迪(Narendra Modi),在去年的全国大选里已经成功取得了大多数席位,并且席位数目还比以前有所增加。因此,在不久的将来,印度将有望实行力度更大的改革,改善和促进贸易融合,对于一些必要的改进措施也会大力推行。这是一个令人鼓舞的趋势。然而,无论莫迪政府是多么的热切和急迫地想要推动印度的发展,让国家尽其所能地提升至最佳水平,印度国内总是存在着一些反对势力,一些社会上的保守势力。这些人不愿意改革,尤其是,如果改革意味着需要改变国家的一些固有的特点,他们甚至会敌视改革。虽然,为了进步和发展,印度已经作出了不少改变,但是改变的步伐却依旧十分缓慢,而未来这种缓慢变化的趋势还会继续维持下去。

扩大亚洲区内贸易的范围,使之变得海纳百川,变得更为包容,是否能够实现?也许,这个问题其实并不如其表面上所显示出来的那么严峻。实际上,这个过程已经发生,并且正在进行当中。更重要的是,亚洲区内的贸易伙伴们,尤其是作为亚洲区内贸易关键核心的东盟的成员国们,必须下定决心取消他们自己所设下的贸易壁垒,切实促进彼此之间的产品和服务流动。可是,这个目标的实现------就像其他目标的实现一样------总是需要有政治意愿才能够达成的。而政治意愿对于那些真正需要它的人们来说,总是如此的缺乏。

 

* - 表示必填写
跨国企业从中国迁离的趋势,被认为也许会有利于促进亚洲区内的贸易。然而,鉴于中国是在亚洲区内贸易当中,贸易量占比最大的国家,你认为,企业迁出中国会对亚洲区内贸易有利的说法,是否合理?你认为,未来亚洲区内贸易的会有着怎样的发展趋势?

* 讯息:

* 电邮:  

 

Intra Asia Trade Specialists

Headway Speed Transportation Co., Ltd.
Visible & Strategic Logistics
More....